因位于凱江(古名中江)畔而得名。 [詳細] |
原6個鄉(xiāng)合并建鎮(zhèn),因地處縣城之南,境域繁華,故名南華。 [詳細] |
回龍鎮(zhèn)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位于回龍場得名。 [詳細] |
明代人建通濟橋一座,清光緒元年(1875年)建場時以橋名作場名,因鎮(zhèn)政府駐地位于通濟場得名。 [詳細] |
永太鎮(zhèn),老地名叫埡口店。清道光年間,由當地兩個大地主肖永義和賴太興在此共同建場,從兩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得名“永太場”。 [詳細] |
黃鹿原來是一位漂亮的姑娘,是晚唐時綿州一戶馬姓人家的女兒,小名叫愛娘。她七歲時父母先后去世,便與年邁的祖父相依為命。后來綿州街頭出現(xiàn)了一位賣藥的道人,年紀看來至少也在七十歲以上,卻面色如丹,顯得十分精神。愛娘將這道人請到家中拜為師,取道名為道興,跟隨這位賣藥道人習道。后來,道人欲遠行,給她留下一首詩:“女是寄生枝,男是冬青木。冬木駕白鵝,寄生跨黃鹿。若遇寇相鄰,穩(wěn)便拋家族。早早上三清,莫待丹砂熟”。她與當地居民一道墾荒種地,共度艱難時日。一轉眼她在此修道已四十余年,但童顏未改。前蜀天復七年(公元907年)的一天,那位賣藥的道人突然來到此地,對她說:“你的功業(yè)已漸漸成了,只是外丹未應,故特來傳授秘要”。于是他從葫蘆中取出丹藥來,點化為金銀各一百兩,鎮(zhèn)于丹壇之上,然后囑咐她:“無須自己看守,自會有神靈護持,三年之后丹砂制成,你便可脫身輕舉。切勿中道而廢!睅煾缸吆,常有盜賊于夜間窺探,妄圖竊取鎮(zhèn)壇的金銀,卻往往未接近便駭得狼狽而逃。三年期滿,丹壇下地面裂開,涌出泉來,匯成一泓清澈的水池,金銀分別變作了黃鹿和白鵝,白鵝游于池中,黃鹿則奔走于池旁,人們只能遠觀而不能接近。一天,庵前來一伙竊賊,舉刀橫戈。黃鹿、白鵝突然來到了她的面前,她跨上黃鹿,頓時風云四起,白鵝翔鳴于她的前后,護衛(wèi)她騰空而去。這時丹壇突然裂開,其聲如雷鳴,丹爐中驀地噴出萬丈光彩,直向碧空射去。傾刻間又陰霾四起,空中突然下起琉璃雨來,地上錚錚有聲,融化后異香馥郁而久久不散,這伙盜賊見此異象,十分害怕,紛紛棄戈丟刀而逃。當地居民將此事上報蜀主王建,王建特下旨敕建清虛觀一座,并將卞市賜名為黃鹿鎮(zhèn)。 [詳細] |
集鳳鎮(zhèn)是中江至廣漢、德陽、成都途經之地,古時在此曾設驛站,當地百姓在此開鋪和賣馬料,為給來往路過的商人提供暫住和馬匹糧草補濟,因此得名“走馬鋪”。古有“水”為“龍”,“山”為“鳳”之說,由于“走馬鋪”座落于群山密集,山巒懷抱之中,因此清末當地文人又賦予雅名“集鳳”而延續(xù)至今。 [詳細] |
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富興場而得名,有富裕興旺之意。 [詳細] |
因政府駐地位于輯慶場而得名,輯慶場,俗名漆家壩,1928年貼紙地開設場鎮(zhèn),開場這天,周圍姓人都來趕集,故取名集慶,1950年改集慶為輯慶。 [詳細] |
興隆鎮(zhèn),又名五堆鎮(zhèn),元初建鎮(zhèn),因當地一龔姓中探花而得名龔家口、龔家鎮(zhèn),明代中期改名梅花鎮(zhèn),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扎營于此,避諱梅(霉)字,以興隆發(fā)達之意更名為興隆場。 [詳細] |
因位于龍臺山麓,清末時建龍臺書院,故名龍臺鎮(zhèn)。 [詳細] |
因鎮(zhèn)政府駐永安場而得名,清道光時建場,稱劉場。1940年取永遠平安之意更今名。 [詳細] |
玉興鎮(zhèn)原名筍竹埡,清光緒二年(1876年)建場,場后有玉屏山,取名玉興場。鎮(zhèn)人民政府駐玉興場,故名。 [詳細] |
原名土門埡,清道光時建場,以永遠興旺之意改今名。 [詳細] |
悅來鎮(zhèn)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悅來場而得名。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