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建村居住,因該地在峁溝河與無定河交匯的東南側(cè),地形受河水沖刷成魚的形狀,故名。 |
明正德年間(1506-1521)郭姓人在此河灣地處建村居住,故名。 |
清康熙前期(1662-1681)董姓人在峁溝下游河灣處建村居住,故名。 |
明萬歷前期(1573年-1588年)在峁溝與桐條溝交匯的溝岔建村居住,以村居位置和地形得村名“東岔”、“西岔”。 |
取合并前兩個(gè)村名取名。 |
清乾隆初年(1736-1755)米脂縣思家坬村經(jīng)營茶葉的馮姓商人來此建村居住,以姓氏及職業(yè)得村名“馮茶商莊”,后省為“馮茶莊”。 |
明萬歷前期(1573-1596)在此建村居住,因此地山梁形如鱉蓋,以地形得村名“鱉蓋梁”。后住戶惡其不雅,以諧音更名為“柏蓋梁”。 |
清康熙年間(1662-1722)黃姓人在此建村居住,故名。 |
清乾隆前期(1736-1755)傅姓人在此地山畔處建村居住,以姓氏及地形得村名“傅家畔”。后諧音為“付家畔”。 |
明萬歷初年(1573-1582)在此依山臨溝處建村居住,因此溝地廣植水桐樹,故名。 |
以唐家溝、硤溝兩個(gè)自然村得名。兩村合并,取兩個(gè)村的首字得名。 |
清順治年間(1644-1661)梅姓人在此臨河靠畔處建村居住,故名。 |
明成化年間(1465-1487)朱姓人在此建村居住,以姓氏得名“朱家莊”。民國以來省稱為“朱莊”。 |
清康熙前期(1662-1681)白姓人在山溝處建村居住,故名。 |
明崇禎年間(1628-1644)高姓人在山峁建村定居,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