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鎮(zhèn)武山俯視整個山間小盆地形似鰲魚,歷史有“獨占鰲頭”的佳句,故稱“鰲陽”。別名鰲城。 [詳細] |
該村處于大溪邊,溪至村尾部有一大塆,方言叫“斜”,斜塆處又有大沙灘,故名。清光緒年代以來有把“斜”誤寫為“蛇”,當(dāng)?shù)匚娜苏J為蛇是龍的前身,又改名為“龍灘”后來認為灘小而江大,再演變?yōu)椤褒埥,其實群眾不?xí)慣,歷用“斜灘”。 [詳細] |
村居南山之南,“山南為陽看,水北為陰”的地名命名原則,故稱。 [詳細] |
(1)據(jù)劉氏族譜記載,劉姓從浦城遷入上洋而后轉(zhuǎn)遷武溪(即武曲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特大山洪暴發(fā),其溪流變曲,故稱武曲。(2)又一說村對面有一虎墓,原名虎壑,后人感到“虎落平陽被犬欺”何況落到壑里,文人把他改為武曲。 [詳細] |
西浦(下村)水尾有一石磜形似犀牛,鎮(zhèn)守水口,村中有溪,故名。又因溪石形似犀牛故名犀溪,又在西浦之北,曾稱北浦,村居西浦相對方位,別稱上村或上西溪。 [詳細] |
相傳村中有一池,鳳鳥沐浴其中,曾稱“鳳池”,又以山形如雙鳳飛翔,中隔一片長形平地,故又叫“鳳洋”,也稱“鳳翔”。后文人以“雙鳳朝陽”之義,改名鳳陽。 [詳細] |
壽寧縣轄鄉(xiāng)。1960年設(shè)平溪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面積186平方公里,人口2.3萬。轄平溪、南溪、溪底、東木洋、亭下、柯洋、嶺后、環(huán)溪、長溪、湖潭、木場、東溪、東山頭、屏峰、嶺根、嶺兜、燕窠、龍頭坑18個村委會。農(nóng)業(yè)主產(chǎn)水稻、薯類,兼產(chǎn)茶葉、花菇、竹木。。……[詳細] |
歷史上姜厝、外韋、南門坑底三個村總稱青竹嶺,因有一嶺縱貫三村,嶺邊長滿青竹,故名青竹嶺。因小坑溪流清澈,源出坑底村北,故坑底又名清源。據(jù)卓氏族譜:“水何以濁,唯源本清”句命名。 [詳細] |
傳說歷史上此地庵堂較多,本村這個庵堂最大,故稱“大庵”,后來認為“庵”字不好,改為諧音“安”字,故稱。 [詳細] |
傳說原是胡姓遷居,其屋建在小坑沿,外面有塊小平地,故稱坑底,清末文人雅化為玉壺,民國時期曾稱玉壺鄉(xiāng),1950年后恢復(fù)原名。 [詳細] |
壽寧縣轄鄉(xiāng)。1958年設(shè)竹管壟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面積40平方公里,人口0.8萬。福(安)壽(寧)公路貫穿全境。轄竹管壟、旁洋、江后、坑底林、李家洋、芹菜洋、劉坪、橫山、后洋9個村委會。農(nóng)業(yè)主產(chǎn)水稻、薯類,兼產(chǎn)茶葉、花菇、竹木。.……[詳細] |
遷居前遍地多生野芹菜,稱為芹菜洋,后簡為今名。 [詳細] |
托溪村的后山形如飛鶴,村前有大溪,故在宋元明清的一千多年間,一直名叫鶴溪。后更名托溪,一說緣于“白鶴飛來托此溪”之詩句;一說是“托”字比“鶴”字好寫、好認。 [詳細] |
上黨村先定居,下黨村在上黨村的嶺尾,故稱。又一釋為:下黨舊稱黨川,因溪水川流不息而得名。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