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服務(wù)對象以未來能源化工公司職工為主,故取名。 |
因其位于口則隊(duì),寓意金色口則隊(duì)之意。 |
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邊地漢民來此種地建村,因山峁上土質(zhì)肥沃,宜種植谷子,品佳質(zhì)優(yōu),出米率高,故得村名“谷地峁”。 |
因地處芹河源頭,故取名水掌。 |
清雍正年間(1723~1735)紀(jì)姓來此小灘處建村,取村名“紀(jì)小灘”。 |
此地在長城線上,原有烽火墩臺,土呈紅色,當(dāng)?shù)厝朔Q“紅墩”。 |
清雍正年間(1723~1735)鄭姓來此小灘處種地建村,稱村名“鄭家小灘”。后在稱叫中去掉“小”字簡化為“鄭家灘”。 |
清康熙后期(1702~1722)張姓來此灘處建村,取村名“張家灘”,后省稱為“張灘”。 |
明成化十一年(1475)延綏鎮(zhèn)巡撫余子俊修建長城堡寨、墩臺,該地為堡寧堡西七墩,墩之四周黃沙,故名。 |
此地原為蒙民游牧地,蒙語稱其為“蟒坑”,意為“沙漠地”。清雍正年間(1723~1735)建村,沿用原蒙民地名為村名至今。 |
此地在古長城處,因稱其為“長城則”。清雍正年間(1723~1735)建村,以原地名為村名。 |
清順治年間(1644~1661),燕、余、黨等姓來此種地建村,因該地有一海,且周邊有灌木酸梨,故得村名“酸梨海子”。后海子演化為海則。 |
清雍正年間(1723~1735)漢民到此開墾落戶,因地處保字堡之前沙灣草灘處,故名。 |
清康熙中期(1682~1701)于海子一側(cè)建村,因此地原有一個(gè)海子呈長方形,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