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四年(1371)崔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歸德府西南桑堌村(今玉帝廟),后為望族,在玉帝廟西南隅前后建樓兩座,得名前、后崔樓。此居前,故名前崔樓。 |
明洪武四年(1371)崔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歸德府西南桑堌村(今玉帝廟),后為望族,在玉帝廟西南隅前后建樓兩座,得名前、后崔樓。此居后,故名后崔樓。 |
明天順元年(1456)王姓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始名王莊。明崇禎年間,因王氏系皇親,蓋望京樓一座,更名為大王樓。 |
明萬歷年間,高氏九世祖高可登自潘口集西高樓(高老家)遷此建村,始名高莊。 |
清康熙年間,姚氏從陜西長安蘭田縣遷此定居,故名姚莊。 |
唐稱沈陳莊,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因謝文興由山西洪洞縣遷民行至村西南建小莊,稱小莊子。后謝氏成望族,清咸豐三年(1853)為防太平軍,謝氏倡導鄉(xiāng)民筑寨防患,改名為謝寨。 |
明萬歷十七年(1590)侯執(zhí)躬中進士,后官拜光祿寺卿,其父侯瑀從侯老家遷此建村蓋樓,侯瑀四個兒子有三人在外居官,家中多有老老少少,無壯年人,遂稱此村為老少樓。 |
明洪武四年(1371)朱、李兩姓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其姓氏得名朱李莊。 |
唐代形成村落,郭氏居此后,因村中十字大街縱橫相交,交通便利,漸在此興集市,得名郭村集。1975年把郭村集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村莊,此為東街。 |
唐代形成村落,郭氏居此后,因村中十字大街縱橫相交,交通便利,漸在此興集市,得名郭村集。1975年以地理位置把郭村集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村莊,此為北街。 |
唐代形成村落,郭氏居此后,因村中十字大街縱橫相交,交通便利,漸在此興集市,得名郭村集。1975年以地理位置把郭村集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村莊,此為西街。 |
明洪武四年(1371)張氏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村建于棗林旁,故名棗園。 |
明萬歷年間,馬思齊,自清溪,欽封典史官后在白鳥堌旁建村,得名白鳥堌。清嘉慶年間,子孫眾多,為望族,村民分支外遷,此改為馬老家。清同治年間,擴村蓋樓,同時分前、后馬樓。 |
明洪武年間,王氏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王莊。因王氏善編草帽,又名王草帽子莊。清順治年間,紀氏遷此居住,逐漸壯大,更名為紀王莊。 |
漢代廖氏建村,因把村莊建于高崗之上,高崗又俗稱堌堆,故名廖堌堆。明永樂六年(1406)盛顯由山西洪洞縣遷此,歷數(shù)代子孫繁衍為望族,更村名為盛老家。明嘉靖年間,部分村民南遷一址另建新村,分為前、后盛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