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元年(1368),有兄弟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地,當(dāng)時(shí)規(guī)定同胞兄弟不能居住一處,三人以各自特長改姓。長兄特長種蒜,改姓范。老二會(huì)制槽,改姓曹。老三擅長養(yǎng)雞,改姓姬。改姓后居此建村,名范莊。 |
明洪武元年(1368),張姓建村,環(huán)村挖河修寨,名小張寨。明成化年間,村中富家養(yǎng)水牛十二頭,每當(dāng)牛下坑里時(shí),岸上的人數(shù)有十三頭,把牛趕上岸時(shí),牛仍為十二頭,風(fēng)水先生說:“此地是牛肥山水佳,人才兩興旺”,后村名更名為牛張寨,又演變?yōu)榕埱f。 |
清順治年間,常氏三兄弟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長兄給一楊姓老人當(dāng)繼子,仲兄移居常莊,三弟過繼給史莊一石姓老人當(dāng)繼子。長兄后裔人漸增多,又居河灣之處,故名楊灣。 |
唐代,已有許姓人居住,名許村。明初,許望山隨移民遷居此村,現(xiàn)村中亦有老許、新許之說。 |
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張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河灣處建村,以捕魚為生,故名張灣。 |
元末,常姓來此定居,名常村。因戰(zhàn)亂環(huán)村挖坑筑防,四面環(huán)水,習(xí)稱小寨子,亦稱常寨。明弘治年間,程光宇隨移民遷居此村,人丁興旺。清道光年間,常氏無子嗣承繼,易名程寨。 |
原名王莊。明弘治年間,村中生有巨型臘梅樹,眾人習(xí)稱“王臘梅莊”。明萬歷十八年(1590),王姓無子嗣承繼,張?zhí)h(yuǎn)三兄弟從山西洪洞縣張寨村遷居此村,人丁興旺,“王臘梅莊”就免去“王”字,易名臘梅莊。 |
原名張雙樓。清嘉慶初年(1796),村中富戶牛耳大王修一座奶奶廟堂,共計(jì)21間,非常輝煌。附近村民以廟堂為標(biāo)記,逐漸取代張雙樓,稱為牛堂。 |
明永樂十七年(1419),尤氏始祖從山西洪洞縣張寨村遷居今張莊鄉(xiāng)宋莊村,后移居臘梅莊,又遷此建村,始名小尤莊。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張燦、張煥兄弟二人從臘梅莊遷至此村,后尤氏無子嗣承繼,小尤莊易名小張莊。 |
明洪武元年(1368),始祖朱文茂從西華縣漁林臺遷此河灣處建村,故名朱灣。 |
西漢末期,王莽篡權(quán),張尚志、張尚愛率領(lǐng)義軍從山西洪洞縣進(jìn)軍于開封、太康一帶,兵至胡墳村時(shí),聽說有一匪頭,欲為民除害,就在村西北角1華里處安營扎寨,義軍以長矛為界,居住在土崗上,稱此地為矛崗。除匪后,兩人看此地水土俱佳,便差人將兒子張希堯、張希順接來居住,將矛崗更名為迎子。因諧音,后演變?yōu)闋I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