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此處曾設(shè)“洛水督河巡檢署”,故村名為督河。 |
此河灣早年盛長柳樹,故名。 |
因地處小塬面,故名。 |
周顯王三十六年(即秦惠文公贏駟五年)(前332)秦將公子邛大敗魏兵于雕陰斬魏降卒八萬,俘虜魏將龍賈于此,故為伏龍(俘龍賈之地)。后發(fā)展為上下兩村。 |
清代曾名二十里鋪,是州南一驛站。清同治年間,清軍與回民軍的鄜城之站先從這里打響。清末,因袁姓聚居更名袁家村。 |
清代,這里“路”氏聚族而居,村名“路家山”。清末,該村廢棄。1921年以后,有人在此定居,因路氏墓群中有一石駱駝,故名為“石駱駝塬”,后稱“駱駝塬”。 |
因“佘”姓人家居住在位于岔口西北11千米處的小塬上,故名。 |
此村位于洛河西岸,故名。 |
明末,人們在小塬東邊伸出之處,筑高墻而居,三面臨溝。清末,交道塬筑起許多寨子。把這較古老的寨子稱謂“老寨子”。 |
最早有一大家姓白的入住此地,故名。 |
清道光鄜州志為“東立石”,與羊泉鎮(zhèn)立石相區(qū)分,現(xiàn)名“立石”。 |
魯,既是姓氏,也有山東的意思,明永樂年間,“魯”姓從山西遷居至此。 |
原名教刀,唐朝時練兵習(xí)武之地,后成為交通要道,故名“交道”。原名“交頭”,因書寫之故為“交道”。 |
相傳,隋唐之際,村中文風(fēng)鼎盛,人才輩出,故名“儒子”,四十年代后,演變?yōu)槿阕樱?956年改為東茹子,清代,該村是鄜州有集會的村鎮(zhèn)之一。 |
因位于洛河?xùn)|岸向陽處,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