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此地河道如織,諸水匯流!逗陛浀赜洝份d。在洪湖之北有小沙口港,北由關愛河分支南流五里來往。小沙口河由三汊河南下十五里抵,北河舊名小荊河!榜T姓河由沙口南下三里,鎮(zhèn)方山旁為此河之口,向有大馬河一道,長五六十里尾出大洪口。施流河在太馬河之南張家坊,源發(fā)沙口市,土名獅子口,中經(jīng)茶團尾接篆口。眾河四方驟至,拖泥帶沙,沖積淤高,壅沙成洲,故稱此地為沙口。 |
明萬歷元年(1573),吳姓家族遷入此地,開辦商鋪和手工作坊,漸成商貿(mào)市場,故名吳家新場,后簡稱新場,并引用為村名。 |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洪水沖垮官湖垸堤,形成新河,此村位于上游河口,故名,后引用為村名。 |
清光緒十三年(1887),欽命提督宋鳴德率兵在此開挖一條人工河,自沙口鎮(zhèn)方山、紅星河起,至海嶺、蔣嶺、崔溝、袁家臺出洪湖,人稱新河,其下段名下新河,后引為村名。 |
村中有一廟名崔家廟,廟旁有條溝,故名崔溝,后引為村名。 |
以所在地水口橋而得名。 |
因村址依湖傍水,蘆葦叢生,遍地花絮,故名。 |
清康熙元年(1662),喬姓人家遷居此地一高地,故名。 |
原為出入洪湖的河口,因岸邊曾居柳姓人而名柳口。 |
元至正二十年(1360),左、張二姓定居此地一河灣處,故名左張灣,后引為村名。 |
古時,此地河道如織,諸水匯流。長夏河、三汊河、馮姓河、施流河等四水驟至,拖泥帶沙,沖積成洲,故名沙口。后引為村名。 |
“永固”指世代永存、固若金湯。 |
1935年,鄉(xiāng)紳劉二爹出資在太馬河上修建一座木橋,人稱劉家橋,并引為村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