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傳清康熙元年(1662)由賓陽縣古辣人遷建,因村地平坦,像一塊四方石板,故名。[詳細(xì)] |
化龍?jiān)敲。那蒙,壯語Nazmungz,“那naz”指田,“蒙mungz”指芋莖和葉,指芋頭田。因建村時(shí)村邊有塊長有野生芋的田,故名。[詳細(xì)] |
傳明嘉靖十年(1531年)李姓人從永淳縣遷建,因村地樹木、水塘多得名,故名。[詳細(xì)] |
1959年合設(shè)佛渡鄉(xiāng),取佛子、那渡村各一字得名,故名。[詳細(xì)] |
紅花原名榃社。明宗禎十四年(1641年)黃姓人從賓陽武陵遷建,因處榃冷下得名。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后因村中長的漂亮,而改稱紅花村。[詳細(xì)] |
“利垌”原名離垌,1923年由良見村人遷建,因與良見村只隔離一個(gè)田垌,故名。1924年取吉利之意改名利垌。[詳細(xì)] |
取那傳、上帽、下帽各一字得名[詳細(xì)] |
“隴西”村名,村莊在山谷的西邊而得名。指由排草、大垌、滕村、新村4個(gè)自然村組建而成,因山巒起伏走向西南,地勢(shì)座發(fā)勝人,故名隴西村。[詳細(xì)] |
“亭茶”村名,傳明嘉靖十年(1531)楊姓人從陶圩學(xué)斗村遷建,因有人在路旁榕樹下建竹亭賣茶,故名。[詳細(xì)] |
“泗英”村名,指1915年由榃西、王垌、栗村、紅泥4村合辦盤鼓小學(xué),后改稱泗英小學(xué),寓意“四村出英才”。以校名取村名。[詳細(xì)] |
“良村”村名,原名梁村。明嘉靖元年(1522年)梁姓人從巒城東門遷建,先命梁村后改良村,故名。[詳細(xì)] |
張村,傳明萬歷七年(1579年)張姓人從陶圩禾稿村遷建,故名。[詳細(xì)] |
“高沙”村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黃姓人從山東白鶴縣寶鴨塘遷建,因建在地勢(shì)較高的灘岸上,故名。[詳細(xì)] |
傳明洪武十四年(1381)蘇姓人從山東白鶴縣遷建,因村江兩岸盛長竹林,初名竹木村。1949年與換塘村合村,各取一字得名,故名。[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