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景圩,傳清雍正八年(1730)八聯(lián)谷閉村人遷此建圩,因周圍有大灣旋渦、雞龍珠、蝦公巖、孫女石、拜龍卷、木棉花六個風景點,故名。[詳細] |
民國初設(shè)良溪團,1924年稱良圻。[詳細] |
因駐地是廣西農(nóng)墾國有良圻農(nóng)場于1952年2月建場,最早名稱命名為“芳香農(nóng)場”;且農(nóng)場最早時種植有香茅草而得名。寓意該社區(qū)企業(yè)、居民生產(chǎn)生活事業(yè)諸事順利勝意。[詳細] |
布文,原寫成咘呅,壯語Mbojmbaenj,“咘mboj”指泉,“呅mbaenj”涌出、冒出,指泉井。傳清康熙九年(1670)陸姓人從邕寧五塘榃南村遷建,因村旁低洼處常有泉水涌出,故名。1935年沿江鄉(xiāng)鄉(xiāng)長陸世強為便于書寫,改寫成布文[詳細] |
“竹標”原名竹表,“表”方言意為邊端,因在竹邊建村得名,1917年因諧音改稱竹標。[詳細] |
清雍正八年(1730)陸姓人從巒城格木搬來官山腳下定居,故名。[詳細] |
“石洲”村名,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甘姓人從賓陽縣遷此建村,以村西南郁江中央石洲灘取名,故名。[詳細] |
那莫,壯語Nazmueg,“那naz”指田,“莫mueg”指模糊,意為云霧籠罩之田。傳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李姓兩兄弟從那務(wù)村遷建,因地處山區(qū),每天云霧籠罩,故名。[詳細] |
“大浪”村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陳三水縣榃西村人遷建,因群山四周起伏似大浪,故名。[詳細] |
“八聯(lián)”村名,因由那祖、大村、佛巴、榃東、谷閉、榃冷、巴冒、長塘等8個自然村組成,故名。[詳細] |
“龍口”村名,傳明崇禎三年(1630年)陳姓人從巒城方村遷建,因村后山形像龍頭,村建在龍口底下,故名。[詳細] |
“民塘”村名,指民國時期設(shè)民塘村,取民竹、馬塘村各一字得名,故名。[詳細] |
“小王”村名,原名大凰。清康熙元年(1662年)韋姓人從賓陽縣白石村遷建。因村邊地形像大鳳凰,故名。宣統(tǒng)元年(1909)當?shù)厝苏J為村較小,不能稱大凰而改小凰。民國時期更名小王。[詳細] |
“承樸”村名,原名陳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又馬氈人遷建,以村中魚塘陳婆塘取名,1931年諧音改名承樸。[詳細] |
覃寨原名尋(尋)寨,傳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由賓陽縣平奕村人來此尋地建村寨,故名。1931年為便于書寫而寫成覃寨,“尋”“覃”當?shù)胤窖酝簟?a href=/guangxi/hengxian_liujingzhen_zhaicun.html class=blue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