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轄區(qū)主干道幸福路得名。 [詳細] |
2000年5月,由原宿城鎮(zhèn)和果園鄉(xiāng)部分居委會合并而成,因轄區(qū)內(nèi)有“項王故里”,故名。 [詳細] |
因位于老城區(qū)而得名。 [詳細] |
因支口街道辦事處駐原支口村境內(nèi)而得名。支口一名全稱是支河口,系清朝康熙年間,靳輔開鑿,后習(xí)稱“支口”。 [詳細] |
雙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當年此地有兩個小村莊,海鄭公路,(今徐淮公路)僅一路之隔,每個村莊僅二、三戶人家,路西的莊戶姓臧、路北的姓史,因一路之隔的兩個村莊,后群眾逐漸增多,連成一片,為照顧兩姓意愿,故名。 [詳細] |
因位于酒都洋河鎮(zhèn)北,故名。 [詳細] |
相傳此處原系湖泊,湖西岸有姓耿居住,家有大車屋,往來行人渡湖,常在此休息,后群眾集居,由管序詩建起集市開展貿(mào)易,取名為耿車集。 [詳細] |
明朝中葉,此地瀕臨埠子湖。最早的居民是于氏漁民,曾建舍于山梁之上。久之,漁民漸多,便結(jié)成漁村。因遠近居民魚販多來此購魚蝦,漸成漁市。漁民生活用品和修補船網(wǎng)的材料也有人運來銷售,進而形成集市。因這里是停泊船只的碼頭,故命名為埠子集。 [詳細] |
由流經(jīng)境內(nèi)的河流“龍河”而得名。龍河:傳說在歷史上龍河鎮(zhèn)遭遇千年不遇的旱災(zāi)、莊稼枯黃。托塔天王李靖路過這個地方,目睹旱情后急回天宮向玉帝稟報。玉帝急下圣旨,令東海一條水龍前去降雨救災(zāi)。相傳水龍到達龍河鎮(zhèn)境內(nèi)時,落地翻身打滾,天空大雨傾盆,地面上便神奇地出現(xiàn)了一條彎彎曲曲的河道,致使當?shù)厍f稼復(fù)蘇,從此百姓過上富裕的日子。為感謝上蒼恩澤,百姓就把這條長約10千米河道尊稱為“龍河”。 [詳細] |
中揚,原名中央莊。清嘉慶年間,為陳姓地主的一個中間客莊,故名。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興集時,取“央”字的諧音“揚”字更名為中揚莊,后簡稱中揚。 [詳細] |
清朝光緒初年,此地叫馬牙湖,每當洪水退去,形成沼澤,據(jù)百歲老人聽他父親講,如果一兩人進入該草荒地,每天可撿到百余斤鳥蛋,撈得三二百斤鮮魚。光緒末年,陳道口大地主陳三老爺,帶佃戶十余家用廉價買了這片300多畝荒蕪人煙的土地。為防洪水泛濫挖了三十畝地的一個大汪,墊二米多高宅子,蓋十幾間草房,年收成一二百石;1912年因姓陳在此興集,而稱陳集鎮(zhèn)。 [詳細] |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蔡統(tǒng)宣興集建市,名稱蔡集鎮(zhèn)。 [詳細] |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四品京官王承猷回鄉(xiāng)興辦集市而得名。 [詳細] |
清初安徽屠姓來此落戶種植蔬菜,對外出售,外人來買菜時都到姓屠種的菜園買菜,時間一長,都叫屠園,屠園名子由此得來。 [詳細] |
明代前有河與宿遷市白鹿湖相通,巨浸如洋,名白洋河,鎮(zhèn)以河名,后簡稱今名。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