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地名來源于20世紀(jì)50年代初期,當(dāng)時農(nóng)會組織在轄區(qū)內(nèi)小井口王家坡大屋場成立,并在此活動、辦公,故名王家村村民委員會。隨著機(jī)構(gòu)體制的變革,辦公地址先后由王家坡、窩坑、王家壩遷到現(xiàn)在的二房,而王家沿用至今。 |
該地地勢平坦,民居密集,相歷史上該地逢春天有很多燕子來此處筑巢、繁衍,故名。 |
距村委會駐地200米處,有一洞泉眼,清泉從未干涸,是附近村民的飲水之源,故名水洞村村民委員會。 |
解釋有二:一是該地地勢平坦,地上長滿茴香,故稱茴壩。二是傳說縣官出門斷案,至此地時,轎桿折斷,決定打道回府,取名回鄉(xiāng)壩。 |
該地有一道山梁,山梁上有一冒水孔,水冒出地面后向東西方向分流,故名汾水(1949-1968名為分水、1969-2001名為芬水、2002名為汾水)。 |
該地名來歷有二點:1、以民間傳說命名。相古時當(dāng)?shù)赜幸凰,烏鴉常在此梳洗羽毛,故名鴉沐羽。2、以地理形態(tài)特征諧音命名。清《恩施縣志》記其名丫沐峪,即長有一根分丫大樹于山谷中,樹丫覆蓋整個山谷,后以諧音記為鴉沐羽。 |
陽天坪:向陽的平地。 |
該地過去栽植一坪梨子樹,故名梨子壩。 |
境內(nèi)有一大壩,大壩附近有三個圓坑,故名三圓壩,人們?yōu)闀鴮懕憬荩C音寫為三元壩。 |
該地地勢平垣,面積較大,生長著一種植物茅草,故名茅壩,村民委員會駐地在此,故名茅壩村村民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