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居委會原位于北營自然村。傳嘉靖皇帝在此駐留時,護衛(wèi)的軍隊分兩營駐扎在夾津口,北邊的叫北營,故名。 |
因有漢代冶鐵遺址,得名生鐵溝,演稱鐵生溝。 |
夾津口名稱來歷有二:一、明朝嘉靖皇帝查訪民情途經(jīng)此地駐駕,其兩營羽林軍一扎寨于夾津口街北面一個村固為北營,一營扎寨于夾津口街的南面一個村固為南營(有北營和南營兩個自然村為證)。為紀念皇帝駐此而村民為嘉靖口。二、夾津口街介于鐵石河和丁夾河交匯之處的夾角而取“夾”,又是南北交通之渡水口處而取“津口”因此村而得名夾津口。 |
古稱張家溝,有張家墳為證。明末清初韓姓遷此,遂改為韓溝。屬夾津口鄉(xiāng)。 |
因村民分居在兩條小河邊,故名。 |
傳村口有一古井,石砌而成,故名石井村。 |
清康熙年間有個造紙的作坊,故名。 |
明成化年間(1465-1487),丁氏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此溝定居,后因居民多丁姓,故名。 |
因明永樂十一年(1413),王姓自山西洪洞遷偃師,后徒居鞏縣嵩之陰,牛山之陽的山溝兩側(cè),故名王溝。 |
古時申姓居此,名申家溝,有申家墳及村中石碑上書“申家溝”為證。 |
因清康熙年間有宋姓兄弟自黃河北遷居嶺下,故名。 |
該地為一谷地,西北高東南低,河水流向東南,系淮河流域。舊稱瓦翁川,因一王姓燒制瓦翁而得名,又稱瓦攻川,以清末民初筑公川寨抗擊土匪有功而得名。1949年后,為體現(xiàn)社會主義公有制改稱公川。 |
因古有韻姓居此,有韻家墳及墓碑,故名。 |
原名墓坡,因在京兆王墓北山坡得名。后因其名不雅,又因地處嵩山臥龍峰北麓,1992年以山峰名作村名,改稱臥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