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明初有郭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屯田定居,后繁衍成村,故稱郭家屯。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郭家屯,歷民國,村名未變。 |
北宋《相臺志》、清康熙年《安陽縣志》f載有大夫村。據(jù)有百姓因敬仰西門豹,在西門大夫廟旁居住,后人口逐漸增多,形成村莊,名曰大夫村,沿用至今。 |
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太平店村名。相早年此村與木廠屯一個村,村中有一大型木料場,后因火災把村子燒為東西兩段,西段稱木廠屯,東段為“火燒斷”,村內(nèi)有一官員途經(jīng)此處,認為此村名不吉利,遂改名太平店,沿用至今。 |
東晉十六國時期,此地曾作為皇家存放木材的場地,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稱木廠屯。隋朝《文化安豐·隋故驃騎將軍宋循墓志》記載有木場村?滴跄辍⑶迩∧辍栋碴柨h志》寫作“木锨屯”(锨,似為錯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木廠屯。 |
《通鑑》:“太史令王亮、蘇坦言于(北)魏主(拓跋)嗣(409-423年在位)曰:按讖(chen)書,魏當都鄴,可得豐樂!贝说貣|北距古鄴城10多里,豐樂鎮(zhèn)由此得名。明稱豐樂鎮(zhèn)(見《鄴乘·地理》)、豐樂集(見萬歷九年(1581)《彰德府續(xù)志》)、豐樂里(見貴泰《安陽縣志·古遺跡》),又稱豐樂鋪(見《河南總志·彰德府·置郵》)。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陽縣志》均稱豐樂鎮(zhèn)(集)。1958年,豐樂鎮(zhèn)分為北豐、南豐兩個行政村,原名不復存在。1985年《縣標準地名手冊》有南豐。 |
《通鑑》:“太史令王亮、蘇坦言于(北)魏主(拓跋)嗣(409-423年在位)曰:按讖(chen)書,魏當都鄴,可得豐樂!贝说貣|北距古鄴城10多里,豐樂鎮(zhèn)由此得名。明稱豐樂鎮(zhèn)(見《鄴乘·地理》)、豐樂集(見萬歷九年《彰德府續(xù)志》)、豐樂里(見貴泰《安陽縣志·古遺跡》),又稱豐樂鋪(見《河南總志·彰德府·置郵》)。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陽縣志》均稱豐樂鎮(zhèn)(集)。1958年,豐樂鎮(zhèn)分為北豐、南豐兩個行政村,原名不復存在。1985年《安陽縣標準地名手冊》載有北豐。 |
傳明初有吉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稱吉家莊。清康熙年、乾隆年和民國《安陽縣志》均稱吉家莊。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稱吉莊。 |
清康熙年《安陽縣志》載有施家河。相傳早年漳河到此流速比較平緩,常有尸體在這里擱淺,曾稱“晾尸臺”。明初移民在此建村感到名稱不雅,改稱施家河,沿用至今。 |
相早年此地是漳河灘,后一趙姓人家來此開店,叫趙家店,后演變?yōu)橼w村。北宋《相臺志》載有趙村。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均稱趙村,沿用至今。 |
此村在唐代稱“故縣”。見《文化安豐·大周故處士荀君墓志》:“以周長安二年(658年)遷窆于故縣村西二里!庇,《鄴下冢墓遺文·辛庭墓志》:“以大歷元年(766年)十二月十七日遷葬于故鄴城西南二十里故縣村南!北彼巍断嗯_志》記錄安陽縣村名為東故縣。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陽縣志》均為“固顯”,民國《續(xù)安陽縣志》改為“固岸”。 |
相明初,馬姓人家從洪洞遷居此地,改名馬莊?滴跄、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均稱馬家莊。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北馬莊,也稱馬家莊。因重名,更名為西馬莊。 |
1985年《安陽縣標準地名手冊》載有崔莊。相明初有崔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居于此,故名崔莊。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崔家莊,因與南面的崔家莊重名,民國《續(xù)安陽縣志》改稱小崔莊。南面的崔家莊改稱南崔莊之后,此村改為崔莊至今。 |
傳明初有李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因位于其他村莊之北,故名北李莊。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均稱李家莊。1985年《安陽縣標準地名手冊》改為北李莊。 |
引漳河水灌田,渠水流到此地逐漸澄清,故名凈渠。北宋《相臺志》載有凈居。其涵義似來源于佛教語“凈覺”,覺、渠二者諧音。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凈曲村、后凈曲。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前凈渠、后凈渠。此村居北,故稱后凈渠。 |
引漳河水灌田,渠水流到此地逐漸澄清,故名凈渠。北宋《相臺志》為“凈居”,其涵義似來源于佛教語“凈覺”,覺、渠二者諧音。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凈曲村、后凈曲。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前凈渠、后凈渠。此村居南,故稱前凈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