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從南京朱子巷遷至湟源,解放后,主要有馬、張、李多種姓氏組成搬遷至小寺村后發(fā)展,1958年成立寺寨公社小寺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為小寺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于1949年由湟源、申中、塔灣、下寺遷于華尖,后不斷壯大,形成居民點,解放后被命名為鏵尖村。 1958年人民公社化稱鏵尖大隊,1983年體改為寺寨鄉(xiāng)鏵尖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解放前耕地面積很小,經(jīng)濟來源缺少,主要就是畜牧發(fā)展,后山有些松樹林地,是一個美麗的風(fēng)景區(qū),解放后不斷發(fā)展,1949年改為下寨公社,1983年體質(zhì)改革改為下寨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解放前,本地為南山下較小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上有上寨,下有下寨,南山上滿山的松柏林,是個美麗的地方,故稱西扎灣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西扎灣大隊。 1983年體制改革改為西扎灣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以前以農(nóng)牧業(yè)為主,草原廣闊,所以稱為草原村,1983年體制改革命名為草原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1959年,有湟源縣大華、塔灣、湟中遷至長嶺村,后不斷發(fā)展壯大,形成居民點,因其地理特貌,稱為俄博灣,后稱長五嶺,1961年成立長嶺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為寺寨長嶺大隊。 1983年體制改革命名為長嶺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在明清期間,本地有位蒙古貢家王爺,在此安營扎寨,共有上、下兩寨,本村為扎寨之上寨營,后一直稱為上寨,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為大隊。 1983年體制改革改為上寨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于1927年先后由湟源縣各地遷至本地,后不斷發(fā)展,1949年改為簸箕灣村,1958年人民公社簸箕灣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改為簸箕灣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于1930年先后由湟源縣各地搬遷至本地,以后不斷發(fā)展,形成居民點,1958年成立大隊寺寨鄉(xiāng)人民公社烏圖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為烏圖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于1928年先后由湟源縣各地遷至本地,主要有朱、馬、盧、蘇四種姓氏組成,后不斷發(fā)展,成為前灘,又稱(1960年)烽火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成立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為烽火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于1929年先后由湟源縣各地遷至本地,主要有王、薛、陳、馬、李五種姓氏組成,后不斷發(fā)展,成立村,1958年更名為馬脊嶺大隊。 1983年體改為寺寨鄉(xiāng)馬脊嶺村民委員會,1949年由寺寨鄉(xiāng)管轄,名稱沿用至今。 |
1936年本村主要姓氏以談、張、劉、陳為主,居住有二三十人,1949年后為寺寨鄉(xiāng)陽坡灣村,1958年成立了陽坡灣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由簸箕灣公社改為陽坡灣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1924年只住劉氏一家,后從塔灣巴燕吉蓋搬遷至本村,一姓陳為主,成立五嶺大隊,1958年成立為人民公社五嶺大隊。 1983年體制改革改為五嶺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