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在清咸豐九年(1859),為防御盜賊土匪的侵擾,31個村的富裕莊聯(lián)合在此筑寨,因村西有一座土橋,取名土橋寨。后來取《論語·孟子》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義,1935年,民國政府改保為鄉(xiāng),其中在土橋寨設人和鄉(xiāng),后村子也更名為人和寨。 |
據(jù)明初有個叫李東海的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后來蓋樓房用土,將村西挖了兩個大坑,使人行路不便,后又在坑中建土橋一座,因本村在土橋東,故名東土橋。 |
以姓氏名村,為別于南、北李莊,此村在西,故名西李莊。 |
很早前,有幾戶姓周的人家住在溱洧二水交流處的河灣內(nèi),故名周灣。 |
六百年前,姓徐的人在此居住,且村東有座土橋,故名徐土橋。后人增,橋東、橋西均有住戶,故以橋為界,分西土橋和東土橋。因本村位于橋西,故名西土橋。 |
很早以前,有姓丁的人遷此,以鐵爐打鐵為生,故稱鐵爐。 |
因位于新鄭縣與密縣交界處,故名界牌。 |
片村名,包括寺東莊、寺西莊、寺東溝、寺南莊、賈莊。唐李世民敕令命名為“旌賢鄉(xiāng)劉莊”。宋熙五年北宋大儒歐陽修卒于穎州私邸。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宋英宗賜葬于其地,又在墓地西南二百米處賜建寺院,賜地祀奉歐陽修。寺院名曰“歐墳寺”,亦曰“歐陽寺”,故村名亦改“歐陽寺”。 |
賈嘴原名賈家咀。明初,賈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后發(fā)展壯大,人口眾多,兄弟三人分開居住,老大住在東邊,老二住在中間,老三住在西邊,后來根據(jù)他們家的姓氏及所住地勢命名莊名,即賈咀、賈溝、賈崗。此地為老大所居,且處溝尖上,故名賈咀,后訛傳為賈嘴。后來隨著人數(shù)增多,按照居住區(qū)方位,又分為賈嘴、南賈嘴、北賈嘴、西賈嘴。 |
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姓賈的弟兄幾人,老大住在東邊,老二住在中間,老三在西邊。后來根據(jù)他們姓氏及地勢起了莊名。即賈嘴、賈崗、賈溝。本村為老二住地,因在崗上,故名賈崗。 |
明朝時,白姓人家最早在此蓋樓定居后,名曰“白家樓”。后靳姓也在此蓋樓,又名靳家樓。靳姓人多,分居樓南和樓北,為別之,此村在北,故名北靳樓。 |
據(jù)岳莊《岳氏宗譜》記載,“王九世孫避難移居風后山(今具茨山)陰”。王(即岳飛,被宋寧宗追封為鄂王)九世孫名為岳聰一,原居江蘇省宜興市周鐵鄉(xiāng)唐門集百昌村。岳聰一為岳飛第三子岳霖的長子琮的后代,明初,岳聰一攜妻子及一子二女避逃到新鄭風后山陰,隱姓埋名定居于此,去世后埋葬在風后山。為紀念先祖岳飛及其兒子們,故以姓氏命名此村為岳莊。 |
很早以前,這里自然形成的深溝無人居住,后來有幾戶姓靳的人遷此定居,就取名靳溝。 |
以姓氏名村,因毗鄰有兩個高莊,故以方位區(qū)別而得名。 |
據(jù)此地原名叫郭寨東崗,后李姓給郭寨溝村郭五宅種地,定居東崗。因宅西有一陡坡,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