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間,劉氏“從山西洪洞縣土門村遷此!保ā秳⑹献遄V》序),居古路溝北沿。為紀(jì)念祖籍,仍用原籍村名,至今。 |
明永樂年間楊氏遷此,因南有土門村,故名后土門,亦稱后街。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孟姓又遷村西頭定居,兩姓各自按姓氏取名,孟堤、楊街。民國初年統(tǒng)稱楊街,孟堤村名漸消失。 |
傳村東曾有南北彎曲小河,得名曲水。 |
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黃河在八柳樹北決口,村南一片汪洋,形成一個(gè)大深潭,常年有水,俗名大泉(水潭名)。后以此名為“大泉屯”。民國初年曾名富泉。后易名大泉。 |
宋代兵馬在此秘密集結(jié),攻破遼將肖銀宗部在司馬東擺的迷魂陣,名固軍。1958年分為兩個(gè)村,此村居南,故名南固軍。 |
宋代兵馬在此秘密集結(jié),攻破遼將肖銀宗部在司馬東擺的迷魂陣,名固軍。1958年分為兩個(gè)村,此村居北,故名北固軍。 |
宋代,張姓在大堤轉(zhuǎn)彎處居住,名彎子村。明洪武初年,又一張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名張家灣,亦稱東曲水。后劉姓在明萬歷年間從龍?zhí)洞遛D(zhuǎn)遷村西頭,名劉家灣。三灣并存。清同治年間筑寨,統(tǒng)稱張家灣。民國初年簡(jiǎn)稱張灣。 |
明永樂年間,朱姓遷小趙堤村西,名朱家堤。后簡(jiǎn)稱朱堤。 |
清雍正年間,朗公廟張街張姓和張八寨張姓遷此墾荒,得名張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