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間,賀氏遷此東1華里處古黃河大堤頂,名“賀家堤”。后西遷至此。漸簡稱賀堤。 |
明初。于姓的一世祖于永城到此開店,形成村名永城店。后人認(rèn)為以祖先名字作村名不雅,在民國初改稱于家店。漸簡稱于店。1949年按其方位分為南、北于店。居南,稱南于店。 |
明初,于姓的一世祖于永城到此開店,形成村名永城店。后人認(rèn)為以祖先名字作村名不雅,在民國初改稱于家店。漸簡稱于店。1949年按其方位分為南、北于店。居北,稱北于店。 |
據(jù)《原武縣志》記載:“周簡王(姬夷)王子塒封此,即此為王府。”又傳北宋末年皇帝經(jīng)此南渡,此建有行宮。明初,王、夏兩姓遷此,名王府莊。 |
明初,趙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搭草庵居住,初名草庵。后以永遠(yuǎn)安康之意,改名永安。 |
明末,荊氏在黃河灘墾荒。清康熙年間搭起土樓成村,名荊家樓。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分東西兩個(gè)荊樓,此村在東,稱東荊樓。 |
明末,荊氏在黃河灘墾荒。清康熙年間搭起土樓成村,名荊家樓。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分東西兩個(gè)荊樓,此村在西,稱西荊樓。 |
袁姓遷此,名袁家莊。后因“袁”“原”兩字同音,寫為原莊。 |
清康熙初年,毛氏遷此墾荒,名毛家莊。后姬、耿、李等十三姓陸續(xù)遷此,稱大毛莊。1949年改稱毛莊。 |
北宋時(shí),此地為渡口,有人居住。明代王姓人丁興旺,戶大人多,俗稱碼頭王家。清同治七年(1881)筑寨時(shí),改稱馬頭王。后村莊變大,分為東馬頭王和西馬頭王兩村。此村居?xùn)|,故名。 |
北宋時(shí),此地為渡口,有人居住。明代王姓人丁興旺,戶大人多,俗稱碼頭王家。清同治七年(1881)筑寨時(shí),改稱馬頭王。后村莊變大,分為東馬頭王和西馬頭王兩村。此村居西,故名。 |
清乾隆年間,李姓從馬頭王村遷到本莊的沙荒里墾種,并看守柳棵。后人口增多成村。因村小,故名小馬頭王。 |
清嘉慶十九年(1814)崔姓轉(zhuǎn)遷至此,名崔家莊。1949年后簡稱崔莊。 |
清雍正元年(1723)黃河決口,村莊淹沒,村中留下一條河溝。后俗稱小河。 |
明初,趙、陳兩姓從山西陽城遷此,名趙家堤、陳家堤。清同治年間筑寨,統(tǒng)稱趙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