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年間,孫氏先祖自山西洪洞縣遷至山東壽張西南,因其多為孫姓,且所居之地位于黃河支流渡口西側(cè),故名孫口。1989年,因與孫口鎮(zhèn)同名,又位于侯廟鎮(zhèn)西側(cè),更名為西孫口。 |
明末清初,有滿氏來此居住建村,取村名滿莊。 |
明洪武五年(1372)始祖趙安由山西洪洞縣城東南八里杏仁莊,遷居山東陽谷縣城南二十五里地趙臺(tái)村。明天啟元年(1621),一世祖、三祖分居,遷至此處居住。當(dāng)時(shí)荒地有一眼井,井邊有一石槽,因此得村名為“石槽”。 |
明洪武七年(1374),王氏始遷祖王永德由山西洪洞縣遷居山東陽谷縣城南十五里王家莊。明末清初,四世王重華又從王家莊遷此定居,王重華系清初進(jìn)士,好酒,能日飲一甏,故稱村名“王甏莊”。后村中幾個(gè)長(zhǎng)老對(duì)村名“甏”字進(jìn)行分析、研究、探討,一致認(rèn)為其一“甏”字難寫難認(rèn);其二憨喝酒成“甏”,低俗欠高雅;其三缺少地名文化含量,于是決定易名村。于是按照繪制地圖“上北下南”的規(guī)則,村北的一條東西河就是字最上邊的“一”,村北與小河之間的南北路就是“||”,村落正方形除去村北路口,即似“凸”。這個(gè)“凸字上面一橫兩邊出頭”的象形字,仍讀“bènɡ”于是村名“王甏莊”演變成“王‘凸字上面一橫兩邊出頭bènɡ(簡(jiǎn)稱王‘凸字上面一橫兩邊出頭bènɡ)。后因通用規(guī)范漢字中無此字,又更名為“王泵”。 |
清咸豐十年(1860),魏姓人來此建房定居,后富裕蓋起樓房,外人稱“魏家樓”。后陸續(xù)有黃、潘、劉等姓族人遷移到此。清光緒元年(1875)因村內(nèi)多為劉姓人,且位于劉樓西部,故更名西劉樓。 |
明洪武年間,袁氏先人奉旨由陽谷城南袁樓遷至山東東平府壽張西南二十里許于洼定居,因袁姓人多,故以原籍村名袁樓稱之。 |
明初,張氏先祖由山西洪洞縣遷往山東省陽谷縣邵樓村,繁衍七世。明末,兄弟七人其三支祖張芬先遷居到此地立村,因此地有一座紅色廟宇,故名。 |
明洪武年間,宋氏始遷祖由山西平陽縣高村上寨遷入山東省陽谷縣城東八里石門宋,后人因居住不便,又遷居陽谷南關(guān)。至十一世,再遷至陽谷縣城南五十里宋家坑今址,簡(jiǎn)稱宋坑。傳說建村時(shí)土起落坑,兵保宋氏家族產(chǎn)業(yè)永久而得名。 |
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移民遷此建村,因此處為大片沙堌堆,種植榆樹,人稱榆園里。清咸豐年間,村中一黃姓人招兵買馬揭竿起義,后被清軍鎮(zhèn)壓兵敗。為紀(jì)念黃姓起義軍將領(lǐng),改名為黃堌堆。 |
明弘治五年(1492),傅氏先祖傅大成由山西省洪洞縣遷移到山東陽谷縣城南十華里千戶寨村。明萬歷十年(1582)部分居民逃荒南遷來此定居,由于后來生活富裕蓋起樓房,且處前傅樓之后,名后傅樓。久之,“傅”演變?yōu)椤案丁薄?/div> |
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柳姓后人攜家從山西移民至此,立村定居,由于當(dāng)時(shí)此地谷柳遍地而定名谷柳莊。清康熙八年(1669)劉姓始遷祖遷此,族旺人多,改為谷劉莊。1984更名為劉莊。 |
明代徐姓人隨移民大軍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此處。據(jù)傳當(dāng)時(shí)此地有沙堌堆,故徐姓落戶后命村名為徐沙沃。數(shù)年后,徐姓因故外遷,后又有劉姓、何姓等相繼來此定居。為保留鄉(xiāng)愁印記,生活在這里的村民沿用徐沙沃村名。 |
明萬歷年間,薛氏家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 |
明萬歷十年(1582),傅氏四世祖帶領(lǐng)部分群眾由山東陽谷縣千戶寨村遷至此村。后生活富裕蓋起樓房,因地處后傅樓前,起名前傅樓。久之,“傅”演變?yōu)椤案丁薄?/div> |
明萬歷年間山西洪洞縣朱姓移民遷至范縣朱莊,后又遷至此地建村,因土質(zhì)為飛沙地,故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