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銘是取社區(qū)管理的“鳳凰故里”“宏銘時代華庭”兩個小區(qū)的一個字組成,故名。 |
唐代貞觀時期,初名西戒海。后因耿姓居多,明洪武年間名耿家莊。1912年正式易名耿莊。 |
明弘治六年(1493)何姓遷入,后因何姓居多改名為何家屯,清宣統(tǒng)元年(1909)改為何屯村。 |
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建村,居民分散居住,后逐漸形成三個聚落名介海、尚堡屯、南莊。1949年介海、尚堡屯(含南莊)合并,取原來兩個自然村之首字,定名尚介。 |
據(jù)碑文載村域始建于唐。明洪武年間有尚堡社。清乾隆七年有尚堡村。道光十八年,尚堡、賈莊、大黃屯三自然村合并統(tǒng)稱大黃屯。 |
傳商末武王伐紂牧野之戰(zhàn)時,一帶曾是搭帳門(帳篷)屯軍處,共有東、南、西三個帳篷。因此古稱此地為東帳門(帳篷),簡稱東張門。 |
商末武王伐紂時,此地是牧野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曾在陣地前沿設立三個帳門(帳篷),帳門居西,稱西帳門,屬牧野之戰(zhàn)古村落。三國時(220-265)有張門屯。明洪武四年(1371)由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以方位稱東、南、西張門。居西名西張門。 |
傳商末武王伐紂時,此地是牧野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曾在陣地前沿設立三個帳門(帳篷),帳門居南,稱南帳門,屬牧野之戰(zhàn)古村落遺址。明洪武四年(1371)由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以方位稱東、南、西張門。居南,名南張門。 |
南北朝時期,魯王曾在此地(即南魯堡)筑有城堡,名魯王堡,簡稱魯堡。明代在百官寺東、西、南形成三個聚落,其中南部王姓居多稱王魯堡,1954年因此村在南,改稱南魯堡。 |
南北朝時期,魯王曾在此地(即南魯堡)筑有城堡,名魯王堡,簡稱魯堡。明代在百官寺東、西、南形成三個聚落,其中東部周姓居多稱周魯堡,1954年因此村在東,改稱東魯堡。 |
南北朝時期,魯王曾在此地(即南魯堡)筑有城堡,名魯王堡,簡稱魯堡。明萬歷年間,王姓、周姓、常姓族人由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在百官寺東、西、南形成三個聚落,西部常姓居多稱常魯堡,1954年因此村在西,改稱西魯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