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十年(1671)焦姓從外地遷此居住,后形成村落。取名焦莊。 |
據(jù)《周氏家譜》記載,明萬歷元年(1572)原是一片棗樹園,后因躲避戰(zhàn)亂周姓遷此居住,修寨筑墻,取名周寨。 |
明永樂二年(1404)杜姓村民在此建村,因村內(nèi)有座祠堂,故名杜堂。后杜姓絕,廖姓遷入,村名仍為杜堂。 |
清康熙五年(1666)有一劉姓富戶攜家人遷此建村居住,后人丁興旺,樓房林立,取名劉樓。 |
明永樂二十年(1422)李姓村民遷此建村,因村莊面積較小,取村名小李。 |
清順治元年(1644)有代姓人在此建村,因村莊臨河,村頭修了一座火神廟,故名代火神廟。文革時破四舊更名代河。 |
清乾隆六年(1716)鄧姓遷此建村居住,取村名鄧莊。 |
清順治元年(1644)謝姓村民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荒坡較多,取村名為坡謝。 |
原名小王莊。清乾隆六年(1741)孫姓到此地?zé)G,后王姓人丁衰落,孫姓人興,村名便改為孫窯。后演變?yōu)閷O堯。 |
明嘉靖二十年(1543)蔡姓遷此建村居住,后因人丁興旺,取名大蔡。 |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咸姓村民遷此擇地定居,后人口增多,取村名咸莊。 |
清道光十一年(1831)有幾戶王姓從大王莊外遷此地定居,取名小王莊。 |
明嘉靖元年(1522)楊姓人遷此建村,后來修關(guān)帝廟一座,取名關(guān)廟楊。后關(guān)帝楊更名為大楊。 |
清道光二十年(1802)有幾戶連姓人家落戶此地,后人丁興旺,取村名連莊。 |
清乾隆六十年(1795)邱姓村民遷此落戶建村,取村名邱莊。后因人丁興旺村落較大,一分為二居北,取名后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