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h由天?h、敬德縣合并而成,取敬德之“德”字和天保之“!弊譃槊Q德?h。德?h原屬于天保、敬德縣地。據(jù)嘉慶重修《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明、清時(shí)期在縣境置鎮(zhèn)安府。乾隆三年(1738)置天?h,以土官岑天保和天保山而得名。民國時(shí)期置敬德縣。1951年將敬德、天保二縣合并,取敬德之“德”字和天保之“保”字為名,稱德?h。 [詳細(xì)] |
那坡縣因睦邊縣那坡公社糧食高產(chǎn),得到毛澤東主席贊揚(yáng),后改名稱那坡縣。那坡縣在清初為小鎮(zhèn)安廳。光緒十二年(1886)置鎮(zhèn)邊縣,民國因之。因與越南友好之故,1953年改鎮(zhèn)邊縣為睦邊縣。因睦邊縣那坡公社糧食高產(chǎn),得到毛澤東主席贊揚(yáng),故于1965年改睦邊縣為那坡縣。以縣治在那坡圩、那坡公社而得名。 [詳細(xì)] |
田林縣原屬西林、凌云縣的一部分。民國二十四年(1935)置田西縣,以其地處古田州之西而得名。1951年撤銷西林縣,將其地一部分并入田西縣,更名田林縣,取田西之“田”字和西林之“林”字為名。 [詳細(xì)] |
西林縣由上林長官司(長官司,元代以后西南地區(qū)一種主要由少數(shù)民族管理的政權(quán)機(jī)構(gòu)名)改土歸流后保留林字,又因地處西邊,得名西林。 [詳細(xì)] |
在清代稱西隆州,以“廣西西部興隆”之意取名。民國二年(1913)改為西隆縣。1951年撤銷西林縣,將其地一部分并入西隆縣,改稱隆林縣,取西隆之“隆”字和西林之“林”字為名。該縣是壯、瑤、苗、漢等民族聚居地方,故于1955年更名為隆林各族自治縣。 [詳細(xì)] |
平果縣境因由平治縣和果德縣合并,取二縣名首字為名,稱平果縣。在清代以前為果化土州、歸德土州,由土官世襲統(tǒng)治。民國四年(1915)改土歸流,置果德縣。1934年增置平治縣。1951年將平治、果德二縣合并,取平治之“平”字和果德之“果”字為名,稱平果縣。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