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瀾塔,景觀稱文塔攬?jiān),位于益陽市安化縣城東三十公里小淹鎮(zhèn)資江石門潭北岸,F(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塔于1836年由兩江總督陶澍回鄉(xiāng)捐資所建,建成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塔高二十一米,八角七層,四至七層塔角銅鈴三十二個(gè),風(fēng)吹鈴響,似仙女奏樂。第一層漢白玉石匾額上刻著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第二層嵌“文瀾塔”青石匾額。古塔點(diǎn)綴在高山峽谷之中,青山綠水之間,氣勢雄偉。
建塔傳說:
相傳陶澍告老還鄉(xiāng),故意租用幾條大船裝滿石頭,沿京杭,逆長江,過洞庭。政敵不甘沉默,上奏說陶澍為官不清,-賄賂,幾船金銀,不計(jì)其數(shù)。道光龍顏大怒,令行查辦。結(jié)果無功而返。道光問陶澍:“愛卿攜石返,安化豈無石?”陶澍答曰;“連年水旱父老豈有食?況為官一生,若空空而歸故里豈不有損龍顏?不若攜石造塔,以當(dāng)金銀,使之不忘陛下之恩!钡拦獯鬄楦袆樱炝顪p稅三年,另賜與載石之舟載同樣多的金銀綢緞。文瀾塔,以其赫赫之軀,傲然天地百年之久。
關(guān)于陶澍:
清代大臣(1779-1839)字子霖,號云訂,湖南安化人,著有《印心石屋文集》、《奏議》、《陶桓公年譜》、《陶淵明集輯注》、《靖節(jié)年譜》、《蜀輶日記》。陶澍自幼為學(xué),曾就讀岳麓書院,嘉慶年間進(jìn)士,官至兩江總督,兼江蘇巡撫、兩淮鹽政,可謂安化史上之大官。他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代表,是安化人們心目中的驕傲。因此,正值其仕途鼎盛時(shí)期,回鄉(xiāng)修建寶塔,取名文瀾,一來以彰顯安化悠久之歷史、崇文尚武之傳統(tǒng),南方非蠻荒之地,同樣文脈興盛,源遠(yuǎn)流長;二來向世人昭示,尤其是向安化人昭示,讀書乃正道,讀書方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能顯赫門庭,光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