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市隆興寺座落在西山北麓,與凈土寺相鄰。晉將軍隆吉所建,故稱隆興。
后改名接待院,南宋干道五年(1169)復(fù)稱隆興寺。
以后數(shù)度毀建。清同治初年,建觀音殿、庫房;光緒七年(1881)建禪堂,八年建眠云堂,十年又建大殿、山門、齋堂,十七年建藏經(jīng)閣。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建隆興寺藏經(jīng)閣。
后僧連溪赴京求得經(jīng)籍歸藏此閣。今閣毀,經(jīng)佚。
隆興寺至民國時期,已相當?shù)囊?guī)模,沿著中軸線依山遞升而上的有: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齋堂、報本堂、藏經(jīng)閣等,其氣勢委實壯觀。山門內(nèi)有池,積水不涸;
方丈室左為報本堂,報本堂后崖壁間雕石為龍首,水自龍嘴流出,終年滴瀝,下鑿方形石池承之。后年久失修,寺宇多處坍塌。建國后改設(shè)糧倉,1955年拆大殿,遺跡尚存。
各朝詩人,亦留詩后人:
詩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孟浩然(689—740)曾到此一游,作《登隆興寺閣》詩一首:“聞道乘風出,披軒遠目開;逶迤見江勢,客至屢緣回。茲群何填委,遙山復(fù)幾哉;蒼蒼見草木,處處盡樓臺。驟雨一陽散,行舟四海來;鳥歸余興遠,周覽更徘徊!碧瞥肽笣摰摹端蘼∨d寺》、清朝王人麒的《宿隆興寺》和陶元藻的《隆興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