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詔與唐王關系親密友好,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對雙方的經濟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唐西川節(jié)度使牛從在其《報坦綽書》一文中說:“我大唐德宗……憫其傾誠向化,率屬來王,遂總諸蠻,令歸君長,乃名詔國,永順唐儀,賜孔子之詩書,頒周公之禮樂,數年之后,靄有化風,變腥膳蠻貊之邦為馨香禮樂之域”。唐王的目的,就是要以中原的文化思想來改變南詔文化。以至唐王朝大力資助南詔青年到中原學習,直接免費向南詔子弟傳授中原文化。繼而使南詔子弟“習書算,就業(yè)輒去,復以他繼,如此垂五十年,不絕其來,則其學于蜀者不啻千百”。(參見牛從《責南蠻書》)。在貞元十年后的50年間,一方面是由于唐王朝對南詔文化政策比較優(yōu)惠、開明,同時南詔雖成為強大的國家,但仍虛心學習先進的文化,因而派大批青年到成都乃至中原學習。這些學子回來,對南詔的文化、經濟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又進一步密切了南詔與唐朝的經濟文化交流。
南詔大理國的統(tǒng)治者也積極主動地吸收中原文化。盛羅皮在元貞二十四年興建城池,加強軍事,鞏固國防,效唐建寺觀廟宇。如昆明的拓東城,巍山的巄屽古城,保山的拓俞古城。
建城
西山壩南詔城址—史稱西源城,或騰充城,大約就建于這時的南詔王閣羅風“西平尋傳”之后,為南詔節(jié)度使所轄,距今1200余年。西源城歷經大理國至元代,相沿約600余年。是騰沖三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要塞。
結構和外貌
西山壩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是人類理想的聚居地。南詔大理國古城就分布在山地的中上部一帶,海拔1700米,高于今騰沖城約60米,古城由外廓和內城兩大部分組成,均于人工夯筑的巨大土城墻圈圍。外廓為縱長方形,橫約650米,縱約780米,總面積近50萬平方米,城墻墻厚12-14米,殘高1-4米,可見夯土30余層。城區(qū)內最引人注目的遺跡當數縱橫交錯的大小街道,已辨明的共八條,按橫三縱五排列。其中縱橫兩條中心大街在城區(qū)中上部呈“T”字形相交,路寬達17米,均用本地火山石鋪成覆瓦形,兩側有排水溝道,建筑十分規(guī)范。除街道外,房基遺跡眾多也是該城址的一大特點,房屋多臨街而建,依照地形逐級而上,成片相連。其中以城區(qū)中上部的豹子窩臺地建筑群最具特色,建筑群占地3000平方米,總體面積近“回”字形,庭院正中為一高大方形土臺,似為突出中心建筑而設。臺基正面有一寬約2—5米的直道角接中心大街,其余各側以北較低矮窄長的建筑臺基連接環(huán)繞,布局設計具有典型的唐宋建筑規(guī)格,是當時以封建皇權為中心統(tǒng)治思想的再現。城址內外,各類建筑遺物俯拾即是,最常見的有:有字布紋瓦、牡丹紋瓦當、卷云紋滴水、蓮瓣紋柱礎、魚紋脊飾、石雕佛像殘片等。這些遺物多以巍山、大理等同期遺址中所出者相同,是典型的南詔大理國文化遺物。199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騰越街道:騰越街道國土面積195平方公里,轄9個城市社區(qū),12個農村社區(qū),2022年末有常住人口97814人,男性47578人,女性50236人,有回族、傣族、白族、景頗等35種少數民族7178人,黨工委下設黨委2個,黨總支21個,黨支部138個,黨員4422名。2021年12月31日街道析置為騰越、西源兩個街道。2022年實現生產總值51.58億元,同比增2.7%;…… 騰越街道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