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山村背靠一片半圓狀的竹林,村莊民居也為半月形,溪水環(huán)繞,兩個半月組成半翠半蒼的圓月。黃昏時分,半月形的村莊已是炊煙裊裊,半月形的竹山顯得格外寧靜,山上那蒼老的古松群和茂密的修竹,緊圍著村莊,后山上的林木在淡淡的晚霞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明凈,如水的月光灑在樹葉上,還透出鮮翠斑駁的景子,那些漂亮的樓臺像是在月山這面金鏡里,蒼松翠竹像是栽在這美麗的畫圖中,附近的如龍橋、來鳳橋,似乎讓人們對這仙鄉(xiāng)月境更近了,面對如此美麗的景色,借一縷銀光,登上后山的嶺上,觀賞月山村全景,真有說不出的閑情逸趣。如此“漁舟遂逐桃花去,莫向他人道此城”的桃花源,對于終日忙碌的都市人來說,這份恬然與靜謐是難得享受得到的。
這“月山晚翠”之所以能名滿天下,還得歸功于“八老爺”吳懋修。當年“八老爺”追隨魯王反清復明,兵敗后隱居故里,開始熱衷于家鄉(xiāng)的建設事業(yè)和著書立說。據(jù)說月山村后山上原來只是些稀稀落落的毛竹、松樹之類,在吳文簡祠竣工典禮上,吳懋修地提出村莊的風景(水)規(guī)劃:讓半月形后山長滿毛竹,并在半月邊圍種植松樹,繼而向后龍脈延伸至崗頂,形成游龍戲珠的格局。為了讓全村群眾重視此事,他宣布:后山竹林一律不許人畜入內(nèi)損壞,犯者必罰,如有豬牛上山者則殺豬“散規(guī)”(按戶分肉,以示懲戒)。誰知第二天早上就有人來報,后山竹林內(nèi)有一頭大肥豬正在拱筍,吳懋修著即派人去逮豬宰殺。這時又有人來報,這頭豬正是老爺家的,吳懋修更是堅決果斷:“是我家的更應宰殺!”其實是他故意讓家人放豬上山,然后再來 “從我做起”的。由于“八老爺”這種模范作用,后山的蒼松翠竹很快就繁茂起來。此后幾百年,世事滄桑,治亂多變,半月山上的毛竹林始終未被人毀壞過,逐漸成為“月山晚翠”這一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