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天妃宮主要有三處:一在江東門外上新河北岸,一在安德門外大勝關(guān),這里指的是在下關(guān)儀鳳門外獅子山下的“弘仁普濟天妃之宮”,簡稱龍江天妃廟、下關(guān)天妃宮或天妃宮。據(jù)《儉陵玄觀志》記載,天妃宮依山腰而建,前至山麓,有龍江白宮前流過。宮內(nèi)有正殿后殿、雨廓廊廡、三清殿、玉皇閣等建筑,宮后還植種了婆羅樹。其中,在西側(cè)廊廡中,還繪有鄭和航海途中所見到的海中靈異。宮中的玉皇閣、寶蓋珠幢,高可見江,與遠近帆檣相映。
明朝初年,因朝廷加強了與海外的聯(lián)系,遣使各國日漸頻繁。為保海上航行平安,祈求海神天妃的活動較前更為興盛。關(guān)于鄭和在出使西洋的途中,屢求天妃救助,所謂化險為夷的事也有所記載。如《皇明大政記》和《明會典》中就有“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戊午,建龍江天妃廟成。命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太監(jiān)鄭和使古里、滿刺加諸番國還,言神多感應(yīng),故有是命”。宮廟建成之后,“每歲從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遣南京太常寺官致祭”。另據(jù)《明成祖實錄》和《湄洲嶼志略》己載,永樂七年正月,御封天妃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yīng)弘仁普濟天妃”,并賜額此宮。永樂十四年(1416年)四月,明成祖朱棣撰寫了《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立于宮中。
關(guān)于天妃宮的始建年代,由于文獻史料的記載互有出入,故今人亦說法各異。一說始建于永樂五年,為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歸來之際;另一說以為始建于永樂十四年明成祖朱棣御書碑文之時。今據(jù)《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考證,碑文在記敘了“建廟于都城之外,龍江之上,祀神報貺”之后,又寫到“自是以來,神益顯休應(yīng),視前有嘉……爰書其事,建碑于宮”?梢,建宮和立碑,并不在同一時間,理應(yīng)建宮在前,立碑于后。永樂五年九月,正值天妃宮建成之際,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平安歸來,明成祖朱棣在聽取了鄭和船隊在途中蒙天妃庇佑、化險為夷的經(jīng)過之后,遂即遣官到落成的天妃宮致祭以“祀神報貺”。由于天妃宮建成以后,所謂天妃靈應(yīng),屢顯不已,神之功德,視前有加,才有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四年親撰碑文,在天妃宮鐫立碑記一事。而在這之前的永樂七年,明成祖曾御賜此宮宮額,足見天妃宮早已于永樂十四年以前建成。因此,天妃宮的竣工年代,應(yīng)為永樂五年九月。
《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又稱《天妃宮碑》,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刻石。碑高4.63米,寬1.51米,厚0.53米。龜趺碑座,0已殘,龜趺高1.17、殘長3.10米。碑額上篆書“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十一字。碑額上浮雕二龍,互相纏繞,龍頭各在碑額的兩側(cè),造型生動,雕刻精美。碑文正楷,20行共708字。此碑久經(jīng)風(fēng)雨剝蝕,碑身已有裂痕。少數(shù)字跡已漫漶,但大都仍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