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丹城西北約0.6公里的丹山半坡。因有一天然巖穴,狀若穹廬,故有“石屋”之稱。洞穴口寬5.5米,內(nèi)寬3.7社,進(jìn)深8.3米,可容數(shù)十人。上覆巨石,頂平如砥;左壁亂石支撐,右壁與后壁巨巖嶙峋。右壁下方刻有“石屋”兩字,高20厘米,寬9厘米。后壁有泉水自巖縫中流出,曲折而下,淙淙有聲。
石屋附近有勝跡摩崖多處。清乾隆五十八年,象協(xié)守備陳廣寧偕同書法家錢泳等題刻石屋八景:雨香庵、聽秋室、眠云塢、招鶴峰、洗心池、指迷石、流華澗、移情臺(tái),每景詠詩二首。雨香庵,離石屋約50米,是一座北朝南五間磚木結(jié)構(gòu)的平房,后有山泉,前有石板開井,周圍筑墻,辟一門。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縣令倪甫英建造,三十五年縣令吳學(xué)周加建一閣,并造亭榭,昌國(guó)榜眼邵景堯篆額,吏部右侍廊鄞縣人周應(yīng)賓撰《重建丹山石屋記》碑。清乾隆五十一年僧大徹重修。民國(guó)時(shí),碑、額、亭榭均不見,禪屋完好,但在六十年代0中也被拆。現(xiàn)在,鎮(zhèn)民集資在南側(cè)建五神殿。在西北角崖石上,還存一幅隸書陰文石刻“乾隆癸丑(五十八年)夏四月陳廣寧徐華蕭鴻章同來錢泳題記”,高77厘米,寬26厘米。
其余七景尚存四景:洗心池,在雨香庵西北崖石下,面積約2平方米,水深0.5米,清澈見底,崖上刻有“洗心池”三字,前人有“靜坐池上觀,心鏡覺彌彌”之句。招鶴峰,在雨香庵西側(cè),是一塊高聳的巖石,上刻有“招鶴峰”三字,字跡已剝蝕。移情臺(tái),在雨香庵東側(cè),崖上刻有“移情臺(tái)”三字,臺(tái)跡已消失。眠去塢,在石屋東50米處,是一塊角尺形巖石,上刻“眠去塢”三字,大概得自:“山塢為我床,幽谷此高眠”之句。巖石上方還有“蓬萊勝景”四字,落款為“春江書”,北面山崖上有“飛霞洞”三字。
此外,在石屋與眠去塢之間的山路巖石下方刻有“游春徑”三字,已被藤蔓所遮。石屋門外5米的崖石下,還刻有“阿彌陀佛”四字,F(xiàn)在四屋依然,竹林蔥郁,曲徑盤恒,景色宜人,又新建了蓬萊閣、五神殿,不失為游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