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米巖位于平樂縣青龍鄉(xiāng)蓮塘村西面獅子山的山腰上,洞開形如半月。相傳,明朝時有僧人三位避世于此修行,巖中有一石窩流出白米,盡足三和尚食用,故名。清康熙“甲寅之亂”時,到此修行的僧人益多,石窩流出的白米亦夠食用。后有一貪心的和尚,想多得白米而偷偷將石窩口鑿大,結果弄巧成拙,石窩再也沒有米出了。清代一詩人為此惋惜,情不自禁地寫了《題出米巖》五言絕句一首,詩云:“巖中穿一孔,玉粒何時涌?饕餮是何人,鑿斷仙糧種!”從山腳沿石階倚石壁而上,可見康熙年間的兩處碑文。石階盡處便是巖口,在巖口上建有石門,門框為兩條方石柱豎立而成,門上橫石緊扣,石上鐫有“出米巖”三個大字。門內有《重修出米巖》和《獅子巖記》兩塊石碑和由19塊小石碑鑲筑而成的《重修出米巖小引》。從石碑右旁而行,可見一數(shù)十噸的巨石為三顆直徑約60厘米左右的石蛋所支,呼之“石空堂”,亦稱“妙明殿”。左轉巖前俯瞰,下臨莫測,名目“懸空樓”,其正面尚有欄桿痕跡。此外,還有和尚舂米所用的“碓磨房”和做飯的“香積廚”。巖的左側有一口直徑約30厘米大小的山泉水井,該井水清如鏡,用手觸及,頓覺清涼,據傳可當酒供人飲用,故鄉(xiāng)人稱它為“出酒井”。據傳,一天有一村民在取酒時,對著“出酒井”說:“井酒香,井酒醇,可惜無糟來養(yǎng)豬”。說完只見從山上飄下來一條白綢,上 書:“天高不為高,人心最為高,井水作酒飲,還嫌沒酒糟”。從此,該井再也沒有酒味了。井旁上方的石壁上刻有“慈母供舉”四個大字,井的后方有三塊石碑,高約1.5米,碑上刻有清通政袁景星所撰寫的“共證菩提”四個篆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