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化石博物館坐落于縣城迎春南路27號,是一座綜合類博物館,它的前身是榆社縣古脊椎動物化石博物館,始建于1983年7月,于2006年改為現(xiàn)名,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010年1月正式對外免費開放。博物館占地面積3200平方米,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陳列布展面積1600平方米。有各類館藏文物2000余件、化石600余件。其中珍貴化石45件,一級文物13件,二級文物32件,三級文物198件。
博物館共有五個基本陳列展廳:
《自然造化--地質(zhì)遺跡》展廳,陳列面積174.24平方米,展線33米。運用聲、光、電技術,通過實物和圖片文字介紹了榆社地區(qū)典型湖河相地層的形成、巖石地層特征、地質(zhì)結構及地學旅游資源。
《生命信息——古生物化石》展廳,陳列面積294.4平方米,展線73米。展出距今700—100萬年間的古生物化石100余件,其中珍貴化石“榆社劍齒象”、“榆社原大羚”、“榆社銀郊中國肯氏獸”,因首次在榆社發(fā)現(xiàn)而得名;“大唇犀骨架”化石,由兩具大唇犀重疊擠壓在一起形成,其身體部分疊壓,頭則分別朝著相反的方向,保存完好,為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劍齒虎與鬣狗”化石,劍齒虎的牙齒正撕咬著鬣狗的眼角骨,見證了本地區(qū)瞬間突發(fā)的自然災害,極為罕見。
《千年凝眸——石刻造像》展廳,陳列面積328.32平方米,展線110米,展出當?shù)爻鐾恋谋蔽褐了逄茣r期的各類石刻造像144件,圖片37幅,反映出榆社縣當年佛教活動的興盛和古代匠人的精湛工藝,對研究當?shù)貧v史文化及佛教藝術的流傳演變,有著重要價值。展廳還陳列著隋代至民國時期的墓志銘14盒,是研究榆社地區(qū)歷史和古代書法的重要史料。
《文明記憶——歷史文物》展廳,陳列面積182.52平方米,展線50米。展出從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物94件,圖片43幅。展品分為史前文物、青銅器、陶器和瓷器。其中1985年榆社縣三角坪出土的春秋吳季子青銅劍為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該劍通長45.2厘米,保存完整,鋒刃銳利,柳葉形劍身,劍身刻有24字銘文。
《紅色記憶——革命文物》展廳,陳列面積381.9平方米,展線136米。展出實物150件,圖片160幅。該展廳運用蠟像技術、場景模擬、電子翻書、幻影成像等現(xiàn)代技術手段,全面展現(xiàn)了榆社人民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地質(zhì)遺跡廳訴說著自然的奇跡;古生物化石廳激蕩著生命的信息;石刻造像廳展示著精湛的技藝;歷史文物廳傳承著文明的記憶;革命文物廳記述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期間榆社人民奮起抗戰(zhàn)、無私奉獻的歷史。榆社化石博物館是人們感受自然造化、品味文化魁力、接受科普教育的最佳場所。
自建館以來,先后接待了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原中科院院士、中國古人類學家賈蘭坡等著名人士,以及來自美國、法國、德國、芬蘭、瑞士、瑞典、巴基斯坦、日本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先后多次榮獲全省展示服務先進單位、博物館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還被評為山西省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基地,古生物及考古公眾科普教育基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