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棺墓群
1983年6月,吉木薩爾縣北庭鄉(xiāng)后堡子村村民在生產隊規(guī)劃的宅基地上修建房屋時,在距地表50厘米深處的地下發(fā)現了三處甕棺群。
其中,兩具甕棺分別高65厘米、30厘米,口徑分別為25厘米、30厘米,陶質泥質灰陶,甕腹部有網狀花紋。據研究,這一墓葬群當屬隋唐時期的突厥墓。
據史料記載,隋末唐初在博格達以北活動的主要是西突厥。貞觀四年,-厥頡利可汗敗亡,于是可汗浮圖城又變成了與唐朝相對抗的前哨陣地。突厥入侵中亞最早始于六世紀六十年代,而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均以可汗浮圖城為中心,世代放牧、耕種,繁衍生息。突厥主要崇拜火,尊敬空氣和水,頌揚土地,僅奉天為唯一造物主神,用馬、牛、羊祭祀之。
在中亞皈依伊斯蘭教之前,不僅襖、佛并存,摩尼教、基督教也有一定地位,但以火襖教最盛。
甕棺葬俗為火襖教流行葬俗,甕棺大約始于公元前二世紀,這種禮俗的形成,主要是伊朗部落的兩葬儀即-與火葬河流的結果。
甕棺葬俗在突厥時代發(fā)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發(fā)現了一種帳幕式的甕棺,甕棺裝飾仿造牧人帳篷上的花紋,甕壁上方鏤空,象征帳幕的木架。這樣,原來僅反映中亞的甕棺便被涂上一層突厥游牧生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