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諺曰:梵凈山兮九十九條溪,誰人識得到兮,金子、銀子用撮箕。這首民謠道出了佛教名山——梵凈山的神秘,也暗示梵凈山有取之不竭的寶藏。其中:梵凈山團龍貢茶的傳說就尤為神奇。
梵凈山團龍貢茶乃產(chǎn)于梵凈山西麓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永義鄉(xiāng)團龍村。該村因地處梵凈山西麓峽谷間“袖珍盆地”,除一派蔥籠生機,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外,還有眾多的清泉和溪流,縱橫交織成一幅幅山-復的畫卷,漫山層林盡染,五彩云霞中百鳥爭鳴,潺潺溪水中娃娃魚呤唱,端的人間美景,堪稱“世外桃源”。自古名山出好茶。明代中葉(明萬歷三年)梵凈山團龍貢茶就被思州土司當作上乘方物獻于皇家,史稱“團龍貢茶”。梵凈山團龍貢茶的傳說已逾千載,由于梵凈山團龍貢茶的神奇色彩,還被巴人、楚人后裔(據(jù)考:團龍村的柴、蔡、熊、戴等姓分別從四川涪州、湖南等地遷黔)作為返回涪州、酉水、沅水、澧水祭祀先祖或通達鬼神的上品,今梵凈山團龍一帶的山民沖儺還愿時仍作為首選之祭祀上品,F(xiàn)代科技測出梵凈山團龍貢茶富含硒、氨基酸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綠色佳茗。歷史上和近代多有海內(nèi)外名士和騷人墨客蒞臨團龍村曲徑探幽、尋蹤探奇。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梵凈山團龍村有一叫柴洪的后生,因其母口舌生瘡,背上長了一個癰瘡,心內(nèi)如火焚,晝夜呻呤呼號,即上山采來紅籠頭菌,用嘴將其母背上的癰瘡吸盡后,將菌搗敷于瘡處,其母雖覺清爽,但口苦舌燥,心火難息,仍然呻呤不止。柴洪面向金頂跪拜,祈禱上蒼,默求不已。其孝心打動了正在金頂與釋伽牟尼佛祖(如來佛祖——現(xiàn)在佛祖)講經(jīng)論道的彌勒佛祖(未來佛祖),彌勒佛祖憐其
孝道,命金甲戰(zhàn)神于福建武夷山采來新鮮茶葉數(shù)張和三粒茶種,如此這般吩咐一番,雷雨之夜,金甲戰(zhàn)神夢中對柴洪說:
汝乃彌勒佛座下金甲戰(zhàn)神是也,爾孝心可佳,佛祖授你鮮茶葉和三粒茶種,爾可將茶葉搗敷于令慈瘡處,并將茶葉投于沸水給令慈喝下,其瘡和病可約消,但令慈乃命中該十年瘡癰之痛,爾可將三粒茶種植于土中,待茶樹長成后可命妙齡少女于清明之前,雷雨之夜采摘,將茶葉置于少女胸乳之中,取其純潔至陰之氣,用鮮茶葉生敷于瘡,沸水浸泡給令慈喝下,讓令慈面對金頂默念佛經(jīng)百遍,其癰瘡和心病可立消。柴洪依言施行,逾兩年春,茶葉長成。清明之前,雷雨之夜,柴洪命其兩妹冒著雷公霍閃將茶葉采摘回家,依法炮制,其母癰瘡和心內(nèi)諸病立消。后人稱之為“合閃茶”(若弱冠少年采摘稱為“雷公茶”)。
歲月悠悠,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后到了明朝隆慶二年(公元1569年),李貴妃(明穆宗之第九位妃子、萬歷皇帝之母)代天子巡獰,巡查到苗疆,見一山高茸云天,山清水秀,問及土人乃知是梵凈山,心幕之,逐毅然入山修道(后入肉身成圣、百日飛升)。因其在洞中修練,土人稱為九皇妃,稱其洞為九皇洞、其道觀為九皇觀。九皇妃在梵凈山聞聽團龍“合閃茶”的傳說后,深憫土人的孝道,明萬歷三年乃派行腳僧稍茶于帝,萬歷皇帝飲后但覺口舌生香、回味甘洌,上大喜,恩賜為“團龍貢茶”。思州土司為取悅皇家,將“合閃茶”或“雷公茶”加工好以后,裝入土罐子內(nèi),貼上白皮紙,加封土司印后,派進茶使獻與皇上,乃至成俗。1994年6月?lián)䦂F龍村91歲高齡的柴炯茂老人回憶,團龍人以茶抵賦稅,從明清兩朝到民國三十四年止。柴老伯說:“喝了我們團龍的茶,耳清目明、口不干,心不苦、嘴不臭,去煩惱、忘憂愁,腳輕手快、上山打得虎、下河捉得蛟”。土人傳言非虛,彌勒佛授與團龍村柴姓先人的三粒茶種,歷經(jīng)千年,仍生長旺盛。已發(fā)為三壟茶,二十二根枝桿,長于龍門坳村民組柴澤華家責任地和山林邊,經(jīng)中國茶科所專家鑒定:最小的茶樹樹齡已于650年以上。明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川涪州一法名明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