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角樓坐落于廣德州署正南儀門之上。該樓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為二層。上為復宇重樓,樓中備有鼓、角、鐘、漏刻各一,取“代鼓鳴角,以警昏聽。下漏數刻,以節(jié)晝夜”之意。下為拱形卷洞樓座,座高4.3米。元時因戰(zhàn)亂遭損壞,明洪武四年復修。清末戰(zhàn)亂樓毀,鼓、角、鐘、漏全遺失。民國15年(1926年)邑紳占家鵬捐資按原樣重修樓宇三間。民國26年(1937年)被日機轟炸,毀壞殆盡,僅存樓座。1999年,該樓重修,恢復往日原貌。
說起這座鼓角樓,不能不提到一個人。泉州梨園戲是宋南戲的遺響,里面有一個劇目叫《朱壽昌》。講述的是宋代朱壽昌任地方官時知道生母在自己七歲時被打趕出門,決意棄官尋母,歷經一番磨難,最終母子團圓。這個故事后來被元代郭居敬輯錄為《二十四孝》之一的《棄官尋母》,成為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朱壽昌,正是廣德鼓角樓的修建者之一,其時正在廣德軍任上。
據《宋史》記載,朱壽昌為官“勇于義,周人之急無所愛”。他在知閬州時,智破大姓雍子良殺人案被“郡稱為神,蜀人至今傳之”。朱壽昌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知廣德軍,囿于廣德軍衙門的“門閎隘庳,樓觀弗飾,……弊在簡陋,不中度程”,于是率廣德軍民“以畚以筑,以繩以削”,修筑成眼前這座“崇墉崛興,復宇相瞰”的鼓角樓。
鼓角樓修成后,朱壽昌前后書信奔走京師多次給后來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請他寫一篇記,于是就有了曾鞏的《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今天,我們站在鼓角樓前,可以赫然的看見這幾個字:鼓角樓宋熙寧元年冬曾鞏題。
“鼓角樓是我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見證了我們廣德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如果沒有了,我不知道以后還可以拿什么來證明廣德深厚的歷史文明。”這是廣德市民的心聲!把瞄T洞子”的親切呼喚也一直掛在市民嘴上,其可親可愛的形象也一直牢刻在市民心中。
保護范圍:以鼓角樓為中心,四周26米范圍。
建設控制地帶:以鼓角樓周圍紅線外26米范圍內為禁止建設區(qū),禁建區(qū)到69米控制范圍內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過鼓角樓高度,鼓角樓東西側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過原保留建筑高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