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湖位于老市區(qū)的上下城之間,共有12公頃的水面。這湖,雖然比不上大家閨秀般的杭州西湖,也算得上小家碧玉了;雖然沒有杭州西湖深厚的歷史文化沉積,卻也處處閃耀著客家人文化思想的亮色。內有:遠興亭,化容橋,鳴鳳橋,鳴鳳亭等景點。
話說鱷湖據史料記載,鱷湖開鑿于明朝萬歷年間,是“分道鄭邦福、知府林國相、邑大夫李燾請于制府陳公”在上下城之間開鑿而成的,用于護城、蓄水、防洪。原來湖面不足一萬平方米,水引自桂山山泉,貫通上下城的迎春橋,又名迎嬌橋,其實是一道很狹窄的泥堤,中間水缺是一座木橋。清朝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縣令張麟倡修,橋身加高加寬,石砌橋堤,改名為鳴鳳橋,橋上建筑涼亭一座。鱷湖北面是一道泥堤,常遭水淹,堤面狹窄,高低不平,行人望而止步。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邑人士李可成、丘兆珊、江汝楫、徐國青等吁請殷商、富戶出錢興修,墊高了堤面,兩邊豎上石欄桿,命名為:飛鸞橋。至解放前夕,鱷湖歷經三百年風雨,雖有一些有識之士解囊修整,但無多少改觀。
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鱷湖的整治修茸。使之舊貌換新顏。
1983年春,河源縣、城鎮(zhèn)兩級人民政府籌資擴建鳴鳳橋,橋面拓寬為11.2米,鋪上水泥,欄桿添列兩旁,種樹栽花。橋中涼亭按原貌修茸一新,亭頂為鋼筋水泥結構,碧瓦飛檐,風貌別致。石柱上鐫刻著兩副阮嘯仙烈士岳父徐國冠遺作楹聯(lián),東面聯(lián)是:“倚檻面梧光回亭院疑樓鳳,憑欄把釣浪激池塘近化龍”;西面聯(lián)為:“亭可納涼熱客何妨留印爪,橋當大路丈夫過此便昂頭!
1990年,在河源市人民政府支持下,源城區(qū)人民政府成立城建指揮部,籌資250多萬元,興建街心花園和整治鱷湖。經過一年多夜以繼日施工,拆遷了人民路南面的所有建筑,使人民路、鄺屋塘、東門塘聯(lián)成一體,辟為一個面積達到二萬平方米的鱷湖公園。湖的四周壘起護坡墻;東面修成一條寬敞平直的湖濱林蔭大道;西面修成一條供游人散步的花卉路。以鳴鳳橋為中線,左右兩分湖分別筑面積約500平方米和300平方米的湖心島。北邊湖架設六曲平橋,通島中企業(yè)家鄺維芳先生捐資興建的六角涼亭;南邊湖是石砌拱橋,直通小島。
在人民路的南面鱷湖畔建成街心花園。花園兩端豎立高達24米的高架太陽燈;花園中間置有石桌、石凳、球形路燈。
千禧年鐘聲敲響,剛跨進二十一世紀,為創(chuàng)建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河源市人民政府,加強了市政建設,在鱷湖中設置了游艇,建造了噴泉。斥巨資整治打扮了化龍路、太平街!疤斤L情街”、人民路煥然一新,與鱷湖公園聯(lián)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