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棲洞,位于富水水庫大壩北端的小寶陀山(亦名下琴山)西南麓。因崖頂有一石酷似棲息之鳳而得名。明成化七年(1472年),巡按監(jiān)察御史王賓游此洞時,認(rèn)為“鳳棲乎竹,末聞棲乎崖”,又見此洞“白云吞吐無間朝暮”,遂大書“白云洞”三字懸于洞口。鄉(xiāng)民聞此言,唯恐石鳳他飛,便漫山遍野廣植烏啼竹,仍呼“鳳棲洞”。
鳳棲洞為石灰?guī)r溶洞,深邃異常,莫究底蘊。已探明的前四生,長約200米,面積約2千平方米,空間約1.6萬立方米。洞內(nèi)鐘乳凝結(jié),類人狀物,百態(tài)千姿,瑰麗多彩。游人都稱此洞為絕無僅有的“神仙窟”、“蓬萊真境”。
站在洞前,舉目四望,奇山秀水,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洞口左側(cè)10米處,有一寺院,因洞名為鳳棲寺。此寺規(guī)模雖不大,但精巧別致,環(huán)境清幽。明清時期,最為鼎盛,游人香客,絡(luò)繹不絕。寺中不僅為游客提供齋飯、茶水,還備有文房四寶,以便騷人墨客即景題韻。洞口形如古城門,仰望洞頂,那“丹鳳朝陽”、“蟾宮玉兔”、“金兔報曉”、“海鱉曬背”、均凌空高懸;細(xì)審兩邊洞壁,那“原始人群”、“兩馬爭道”、“金貓捕鼠”、“母牛哺子”、“熊獅嬉戲”,皆栩栩如生。
拾級而下,進(jìn)入第二生。洞內(nèi)點點燈光閃爍,燦若繁星,靈光瑞氣,撲朔迷離,如臨仙境。“三星拱月”,光柔如水;“犀牛望月”,神態(tài)活現(xiàn);“李太白醉眠月下”,枕石而臥。
進(jìn)入第三重,豁然開朗,展現(xiàn)在面前的是一個氣勢恢宏的圓形大廳。在廳直徑24米,高40米,上穹下平,可納千人。廳中央矗立著一座寬8米、高10米的大屏風(fēng),人稱“仙人屏”
“入之愈深,其進(jìn)愈難,而其見愈奇“。第四重,洞呈網(wǎng)狀,路徑迂回曲折,洞景幻化無窮,如入迷宮。但見石柱林立,石花倒懸,怪石詭變,錯綜盤結(jié),爭奇斗妍。真是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
鳳棲洞實乃天下一大奇觀。天地日月、春夏秋冬、人物故事、棟宇器用、禽獸鱗甲盡藏于一洞之中,難怪清人向先熏要大書深刻“小有天”三字懸于洞口。
鳳棲洞中遺墨石刻甚多,其中有北宋元豐元年正月某人(因人為破壞,姓名不可辨認(rèn))的題勒,有
元代至正五年諫議大夫答兒罕不花的題銘,至于明、清兩代的石刻就不勝枚舉了。洞壁上還有不少銘文若隱若現(xiàn),難以考究。但可以斷定,這些銘文至少是宋代以前的遺跡。題銘中,有真、行、草、錄、篆等各種書體,有的剛勁雄健,有的清秀嫵媚,有的恭謹(jǐn),有的豪放,雖然風(fēng)格各異,但書法造詣都很高,有些甚至不失為精品。古今題韻鳳棲洞的詩文頗多,其中不少作品亦很精美。如清代詩人黃貞《游鳳棲洞》、明巡按監(jiān)察御史王賓《題白云洞》、明詩人秦鰲《游鳳棲洞》、清耘蕙諸生陳治策《游鳳棲洞》等詩,均屬佳作。
鳳棲洞和鳳棲寺以其清幽的環(huán)境和神奇的洞景,引來了不少高僧名士在此參禪隱居。
而今,鳳棲洞已整飾一新,洞前又增建了亭閣,引來游人絡(luò)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