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始建于宋,明修,清重建。座落在常山縣第一中學校園內暨天馬鎮(zhèn)南部的文筆峰(塔山)之巔。一九八二年二十六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清光緒《常山縣志》載:“文峰塔”在縣東南山巔,乾隆戊予年(1168)知縣蘇王比建,明代萬歷年間知縣唐三屏修,清嘉慶十二年五月十九日圮,十八年知縣陳生集紳耆等重建。以關“一邑文風也”,且建筑位置選擇在山峰上,故取名為“文峰塔”。
文峰塔系六角七層樓閣式磚塔,高29.5米,石筑彌須座塔基堅實牢固,由四層青石板構成,各層塔身三面開拱券門,另三面設假窗,每層菱角疊澀出檐并作發(fā)戧,翼角起翹,轉角垂柱飾花籃,塔剎相輪均保存完好。
該塔秀麗挺撥,造型優(yōu)美,第二層的假窗上嵌有清嘉慶重建文峰塔碑記,塔旁原有集真觀、半閑亭及魁星閣等建筑,其中半閑亭現已改作它用,集真觀等古建筑已不存。
說起這文峰塔,至今在常山縣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據說明代時,曾官至首輔(相當于宰相)的江西分宜書生嚴嵩,當初赴京會試時途經常山,因長途跋涉加上累餓凍病,潦倒在塔山廟中,塔山下的詹家太婆聞訊,認為這真好應了自己昨夜“黑龍盤塔”的夢兆,這落難書生,日后必做高官。因此,詹家太婆便與詹太公商量,差人將嚴嵩抬回家中,延醫(yī)診治,悉心照料,嚴嵩非常感激,懇求二老收作義子,發(fā)誓日后若有寸進,定報救命之恩,二老本來無嗣,正中下懷,從此待如已出。不久嚴嵩康復如初,因考期逼近,便拜別二老繼續(xù)登程進京,二老又贈給他一筆盤纏。后來,嚴嵩果然高中進士甲科,被選入翰林院,授內閣大學士,此后嚴嵩飛橫騰達,專權獨攬,勾結0黨、陷害忠良,-受賄,禍國殃民。詹家二老耳聞目睹這些境況后,便漸與嚴嵩疏遠。果然,嚴嵩因作惡太多,被他人-,削職為民,直至討乞為生又來到常山,后來,常山的一些討乞伙伴發(fā)現此人便是嚴嵩,便齊心協(xié)力將嚴嵩壓死在一堵土墻下面。嚴嵩從當初的潦倒常山,發(fā)跡常山,最后又葬身常山,這正應了一名古話:“多行不義必自斃”。這一“黑龍盤塔”的民間歷史傳說亦為文峰塔增添了一層神奇的色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