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圣作之碑,北宋大觀元年資正殿學士鄭居正“奏乞以御筆八行詔旨摹刻于石,立于宮學,次及太學,辟雍天下郡邑”。于次年刻石,立于平鄉(xiāng)縣舊城(今平鄉(xiāng)鎮(zhèn))的學宮之內(nèi)。碑通高5.14米,寬1.38米,厚0.38米,碑額身高1.40米,寬1.50米,浮雕七龍盤頂。碑額“大觀圣作之碑”為權(quán)相蔡京題寫;碑身高2.94米,正面刻宋徽宗頒發(fā)的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行”取士的詔旨,共1021字,現(xiàn)殘存729字,為書學博士李時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體”摹寫而成,筆法俊逸;碑陰額書“大鐘主柴如意姊大娘”字樣。碑兩側(cè)亦刻有文字,但鐫刻年代在金大安三年之后,與碑初立之時相差103年;龜趺座,高0.80米,寬1.50米,長2.70米。為兩半塊拼制而成。
此碑雖殘,但歷史、藝術價值較高,2007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據(jù)史料記載,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九月十八日,資正殿學士鄭居正“奏乞以御筆八行詔旨摹刻于石,立于宮學,次及太學,辟雍天下郡邑。”大觀二年(1108年)八月二十九日,禮部尚書兼侍講鄭久中“令以所賜刻石”,遂尊上命,刻石立于縣學宮文廟內(nèi)。
大觀圣作之碑初立時,僅正面撰文。其后,在金大安三年之后,于碑陰及左右側(cè)面又撰文補刻,因碑文之右側(cè)刻有“大安三年歲次辛未”(公元1211年)字樣,其年代與該碑初立之時相距百年有余。其字跡不可全辯。該碑不知于何年自碑額下40公分處斷開。
公元1984年,平鄉(xiāng)縣文教局在對全縣進行文物普查時,將“大觀圣作之碑”列為平鄉(xiāng)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將斷碑的上段移至縣文化館,2001年又將該碑上段移至文體院內(nèi),2002年初將平鄉(xiāng)鎮(zhèn)文廟所余斷碑及龜趺碑座一并移至縣文體局院內(nèi)。2006年,將該碑再次移至平安公園。2007年3月將該碑粘接矗立于公園東側(cè)。
歷史價值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九月十八日,資正殿學士鄭居中,奏乞以御筆八行詔旨摹刻于石,立于宮學次及太學,辟雍天下群邑,大觀二年(1108年)八月二十九日,禮部尚書兼侍講鄭久中“令以所賜刻石”,立于文廟,碑文內(nèi)容是宋徽宗領發(fā)的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行”取士的詔旨,實際上以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頒布的封建教育方針和校規(guī),是研究北宋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重要史料。
藝術價值大觀圣作之碑,始刻于宋大觀二年(1108年)青石質(zhì)料,碑身為一塊整體的石料雕刻而成,高浮雕七龍盤頂,龜趺座通高5.14米,碑身高4.34米,厚0.38米。碑首陽面中間陰刻“大觀圣作之碑”六個楷書大字,為權(quán)相蔡京題寫,碑文由宋徽宗趙佶所撰,并由書學博士李時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體”摹寫而成,筆法俊逸、嚴謹規(guī)整,不失書法妙品。該碑嫻熟的雕刻工藝,精湛的書法藝術比較少見,是研究宋代石刻工藝和宋代書法的珍貴史料。
目前,平鄉(xiāng)大觀圣作之碑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平鄉(xiāng)縣豐州鎮(zhèn)平安公園內(nèi)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