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泥國王墓,在南京市安德門外石子崗東向花村烏龜山。因渤泥國信奉伊斯蘭教,故當?shù)厝罕姺Q“回回墓”。
古渤泥國在今加里曼丹島北部,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就開始與中國友好往來。洪武三年(1370)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秋出使渤泥。洪武四年八月,國王馬合謨沙遣使隨張敬之回訪。永樂三年(1405)冬,國王麻那惹加那乃遣使獻土特產(chǎn),明成祖朱棣派官封其為王。永樂六年,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帶著妻子、弟妹、子女,陪臣共150多人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明成祖以極其隆重的禮儀接待了他們。十月間,國王不幸患病亡故,年僅28歲。國王遺愿:體魄托葬中華。明成祖以王禮葬之,并依照中國的禮儀,謚曰“恭順”。以麻那惹加那乃的兒子遐旺襲封渤泥國王。永樂十年九月,遐旺和他的母親又一次訪問中國南京,祭掃父墓。
1958年.南京市開展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橫臥荒草亂石中的一群石刻,雕刻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與明初功臣徐達、李文忠等墓的相似,斷為明墓。后又發(fā)現(xiàn)在土中的斷碑,殘存的碑石上,還能辨認出部分碑文:“……善藥調(diào)治,遣中貴人勞問,旦暮相繼,又命大臣視王疾,……”“體魄托葬中華,不為夷鬼”,“得年二十八”。證此即渤泥國王墓。碑文全文今可從《皇明文衡》對照,完全一致,是為旁證(《皇明文衡·卷八十一:“渤泥國恭順王墓碑”(胡廣撰文)》)。殘碑現(xiàn)經(jīng)修復(fù)豎于通往國王墓的林蔭道旁。進入墓道,兩旁排列著石刻:石望柱已毀,僅存柱礎(chǔ);馬及馬官各一對,馬長2.6米,高1.5米,寬0.62米;馬官高1.86米,寬0.7米,厚0.5米;石羊一對,長1.6米,高1米,寬0.53米;石虎一對,長1.5米,高0.95米,寬0.5米;武將一對,高2.05米,寬0.85米,厚0.5米。享殿僅存柱礎(chǔ)。
渤泥國王墓是我國歷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實物資料之一,為了便于人們瞻仰,已專門修筑了通達墓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