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勱墓位于開慧鎮(zhèn)報母村塔(原屬白沙鄉(xiāng))的一小包上,四周為連綿山丘。墓坐北朝南,由土冢、土圍、墓碑組成。墓圍長5.2米,墓寬3.6米,占地10平方米。主碑為麻石,高1.2米、寬0.5米,上刻抗日名將宋希濂所題“抗日將領彭勱之墓”。耳碑高0.9米、寬0.44米,為青石墓志銘,左邊耳碑上刻“德高望重、光照后人”8個大字及立碑人、立碑時間,右邊耳碑載彭勱將軍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跡。墓后另立大型青石碑,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云南省騰沖縣委員會所撰《彭勱將軍碑記》。銘曰:
橫暴倭寇,陷我騰越,人民涂炭,兩年四月。
彭勱將軍,揮師騰北,戰(zhàn)略遠籌,交飛雨雪。
聯合土司,軍民團結,敵后游擊,犁庭掃穴。
馬面關前,伏尸灑血,迂回包圍,頑敵膽裂。
攻克來鳳,寸土寸血,盟軍贊頌,哀鳴夷賊。
戰(zhàn)功卓著,史料詳列,今昭公理,還我清白。
追思往跡,書此片碣,千秋萬代,享祀豐碑。
彭勱(1910-1952),報母村塔山人。出身農家,曾就讀長沙師范,北伐時投筆從戎,先后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七期、陸軍大學十五期學習。參加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戰(zhàn),在宋希濂旅任連長。淞滬會戰(zhàn)時立有戰(zhàn)功,升任團長。1941年初任陸軍五十四軍預備二師參謀長。
1944年5月,彭勱任副師長,揮師直搗緬境鳩谷,與英國駐印遠征軍在芒友勝利會師,獲得盟國最高獎勵——美國羅斯福軍工團勛章。
1946年彭勱調國防部第五廳,后調新疆。1948年冬,任宋希濂14兵團少將參謀長,次年卸職回鎮(zhèn)務農。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彭勱把軍俸黃金二十兩,連同夫人首飾,共計30兩黃金,捐獻給國家購買飛機大炮,支援志愿軍作戰(zhàn)。1952年“鎮(zhèn)反”,彭勱因宋希濂派遣特務之罪名被捕,4月被槍決,時年42歲。其被捕消息傳至中南局領導陶鑄、王首道、金明同志時,他們立即批示:“要區(qū)別對待,從輕發(fā)落。”但傳到當地時,已晚40個小時,痛留永久嘆惜。至1992年平反昭雪。
彭勱將軍是遠征軍抗日名將,為抵御外侮做出了突出貢獻,是湖湘士風的優(yōu)秀代表。彭勱墓是其留給世人的最后實物,在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方面,有重要意義,年2014公布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