淥江橋
淥水橋初為木墩木梁,位于縣衙前,經(jīng)狀元洲達城南。后毀于水。寶佑間(1253-1258),知縣家遇在今淥江橋下游約50米處,建石墩木梁橋,長60丈,高5丈余,寬1丈6尺,改名淥江橋,北連今勝利路,南通今大同街,與今建國路相交處叫十字街。
淥江橋是醴陵的第一大民橋,也是1949年前,全國少數(shù)幾座縣級民修公助的大型石拱橋之一。淥江橋建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自古為交通要津。據(jù)《醴陵縣志》記載:淥江橋不可一日無,也非一州一道之關(guān)系。江楚衢途往來商旅輪蹄絡繹莫不向渡于此。現(xiàn)在淥江橋仍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醴陵城南北交通的咽喉。醴陵歷為吳楚要沖,且連通南北。南宋前,交通常阻于淥水。南宋紹興六七年間(1136-1137),湖南安撫使趙善俊奏停淥水渡錢,說明當時有渡無橋。乾道九年(1143)正月三十日,詩人范成大(后任參知政事)經(jīng)萍鄉(xiāng)到醴陵,作《題醴陵驛》五律,有“淥水橋邊縣,門前柳已黃。人稀山木壽,土瘦水泉香”之句。在所著《驂鸞錄》中稱:“比年新作橋”。橋名“淥水”,可見橋建于乾道早中期。此后的800年間,毀于水14次,毀于火5次,毀于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國時修1次。淥江橋作為一座古橋具有三大特色:其一,橋的跨度大,是目前湖南省境內(nèi)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石拱橋;其二,有保存完整的名人所題橋名橋碑;其三,文字史料詳實,從明代至民國的《淥江橋記》就有十一種之多。而今淥江橋更以其古樸、雄健的風姿成為瓷城的人文景觀。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國務院(國發(fā)[2013]13號)公布淥江橋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位置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
雙龍鎮(zhèn):雙龍鎮(zhèn)位于黃陵縣城以西39公里處,轄12個行政村,2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shù)943戶,總?cè)丝?800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3884人。全鎮(zhèn)總面積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500畝,森林覆蓋率85%,農(nóng)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為主,畜禽品種主要有豬、牛、羊等。森林茂密,水草豐足,土地廣闊,煤貯量大,并以“雙龍貢米”、“千佛洞”、“秦直道”而著稱,適于發(fā)展畜牧業(yè)、煤炭業(yè)、…… 雙龍鎮(zhèn)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