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區(qū)劃
容城縣地處京、津、保三角腹地,為雄安新區(qū)黨工委、管委會駐地,轄5鎮(zhèn)3鄉(xiāng)、127個行政村(截至2021年11月,已完成41個行政村整體征遷,目前剩余86個行政村)。距北京、天津均為120公里,距白洋淀主景區(qū)15公里。西臨京廣鐵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東臨大廣高速和京九鐵路,保津城際鐵路、榮烏高速公路和省道津保公路、容蠡路、保靜路橫貫全境,距京雄高鐵雄安站30公里,京雄城際鐵路全線開通后,北京西站、大興機場至雄安新區(qū)最快50分鐘、19分鐘可達,規(guī)劃建設中的京雄高速在容城設出站口,境內設有保津城際鐵路白洋淀站,1小時內可通達北京、天津、石家莊?h內公路四通八達,通車總里程371.6公里(含省、縣、鄉(xiāng)、村道及高速公路)。
二、自然條件
屬華北平原大清河水系沖積扇末端,海撥7.5-19.5米,土層深厚,地勢平坦。位于東經115.86°、緯度39.06°,屬東部季風區(qū)暖溫帶半干旱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降水量482.7毫米。南拒馬河、大清河流經境內,擁有白洋淀水域面積5000畝。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年平均水資源量3459萬立方米。南水北調天津干線在容城設分水口,規(guī)劃引江水量1100萬m3/年。
三、資源狀況
地熱資源:容城地熱田位于安新至白溝鎮(zhèn)一帶,為牛駝鎮(zhèn)斷凸與容城斷凸的邊界,其熱儲類型主要為基巖巖溶裂隙熱儲,具有儲量大、可回灌等重要特點,是華北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地熱田。容城縣城內可采地熱資源總量為8.149×1016J,相當于標準煤506萬噸。其中明化鎮(zhèn)組熱儲地熱流體可采熱資源量為標準煤38.2萬噸;鶐r熱儲開采50年降1℃時的熱資源量標準煤467.8萬噸。
耕地資源:容城縣原有耕地面積30.68萬畝,城鎮(zhèn)、村及工礦用地10.3萬畝。
水資源:根據《保定市第二次水資源評價報告》,容城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459萬m3(M≤1g/L),人均水資源量110.51m3,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307m3);年平均年降雨量為517.8mm,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237萬m3;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4458.7萬m3,人均地下水資源量142.45m3。淺層地下水位埋深范圍在15~25m之間,全縣淺層地下水可開采量為4302.64萬m3。依據《河北省南水北調中線配套工程規(guī)劃》等資料,分配容城縣水量為1100萬m3。為此,容城縣建設南水北調配套水廠及配水管網,為水廠可供范圍內提供生活及工業(yè)生產用水。
四、經濟發(fā)展
2020年,全縣地區(qū)生產總值完成89.0076億元,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完成7.3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2.576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178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1.98億元。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分別完成29201.7元、19589.4元,同比分別增長4.3%和7.5%。
五、歷史沿革
自秦置縣,屬上谷郡,初名“桑丘”或“宜家”,漢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設容城侯國,被省政府認定為“千年古縣”。境內有上坡新石器時期“磁山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夏、商兩代文化遺址,人類活動歷史可追溯至7000年以前。民風淳樸、先賢輩出,元初理學家劉因(1249年-1293年)、明代著名諫臣楊繼盛(1516年-1555年)、明末清初大儒孫奇逢(1584年-1675年)并稱“容城三賢”;忠勇愛國、慷慨赴義,抗戰(zhàn)時期的胡德林、胡福才譜寫了“狼牙山五勇士”氣吞山河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