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鄉(xiāng)白查村委會座落在政府駐地西部,距離鄉(xiāng)政府4公里,距離八所約60公里,是一個民風純樸的黎族村莊。白查委會下轄白查、田頭、南龍3個自然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163戶,747人,耕地面積514畝,其中水田93畝,旱田186畝,坡地233畝,村民以種植反季節(jié)瓜菜、水稻和香蕉為主,現種植芒果樹458畝、橡膠853畝、檳榔39畝,人均收入1080元。白查現有黨員19人,其中36—59歲11人,初中以上學歷16人,婦女黨員2人。
白查自然村是一個黎族村莊,人口384,共83戶人家。全村耕地面積206畝,其中水田38畝,旱田131畝,坡地37畝。白查是江邊鄉(xiāng)黎族(美孚支系)“船形屋”構造最受關注的村莊。2008年全村群眾已移居由政府實施的住房改造的新村,村莊舊址尚存76戶茅草屋(船形屋),現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白查老村在創(chuàng)建文明生態(tài)村未改造茅草房之前,群眾居住以低矮潮濕昏暗的茅草房為主,房屋修建雜亂,村道坎坷,雜草叢生,垃圾成堆;基礎設施方面較為落后,沒有公共廁所,沒有路燈,沒有排水渠道,每逢雨天或是臺風惡劣天氣,村民便會擔心上不能遮雨,下不能擋風,在秋冬季天氣干燥易發(fā)生火災等安全隱患。經濟發(fā)展方面較為薄弱,主要以傳統(tǒng)農作物為主,種植水稻、木薯、芒果等低效經濟作物,加上水利設施較為落后,農田得不到有效灌溉,糧食單產低。全村種植水稻僅有35畝,木薯70畝,芒果125畝,外出務工人員較少,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352元,人民生產生活水平較差,人文素質較低,實屬典型的少數民族“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的山區(qū)貧困村莊。
為了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白查村,使白查村的外觀形象和村民素質上一個新水平,徹底消滅“臟、亂、差”,從2008年始白查自然村進行茅草房異地搬遷改造86戶。目前,全村86戶已2008年搬遷入住新居,戶均住房面積80平方米,硬化村道4條,修建排水溝長600米,種花梨木樹1120株。這些新居規(guī)劃美觀整齊,且獨立成戶。任意走進一戶房院,基本都是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地面鋪好的水泥地和粉刷一新的墻壁讓人眼前一亮。正房、廚房、衛(wèi)生間等等一應俱全。改造后的房屋不僅寬敞明亮,村民家里還配備了電視、冰箱等電器。白查村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永遠告別低矮潮濕的茅草房。2013年在市委組織部的大力支持下,白查村文化室也正式投入使用,成為農村基層組織文化宣傳主陣地。
白查村近年來利用地區(qū)優(yōu)勢,積極調整農業(yè)產業(yè)結構,依托山地資源優(yōu)勢,按照“長、中、短結合”的發(fā)展模式,香蕉、橡膠已成為農民的主打產業(yè),目前全村共有橡膠560多畝,套種香蕉200畝,外出務工經濟也不斷增加,農民增收路子不斷增多,農民人均收入已達1800元,農民生活質量逐步得到提高,也逐漸改變了“等、靠、要”的思想。
從2000年始進行全省茅草房改造田頭自然村進行改造52戶,2007年南龍村茅草房改造22戶,2008年白查自然村進行茅草房異地搬遷改造86戶。2009年該白查自然村船型屋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船型屋營造技藝名錄庫”。使白查村的船型屋得到了重點保護,讓白查村一下成為了世人關注的村莊,將來白查村將成為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西部旅游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