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路炮臺位于番禺區(qū)化龍鎮(zhèn)沙亭村北約坊兵崗,由沙亭村北約坊的馬腰崗和兵崗上的數(shù)座炮臺組成,北與黃埔長洲島隔江相望,是珠江航道上的重鎮(zhèn)與隘口。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珠江古炮臺遺產(chǎn)廊道”景觀,沙路炮臺見證著中國社會轉型的風云變幻,這對于研究近代軍事戰(zhàn)略科學有著重要的價值。沙路炮臺是在朝光緒十年(1884)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主持修建的。當時正值中法戰(zhàn)爭,為了鞏固海防,防止法國侵略軍偷襲廣州,張之洞在扼守獅子洋進入省河要沖的長洲島及其珠江兩岸,大力構筑炮臺群落,修建了長洲、沙路、魚珠、牛山和屏岡東山等五處炮臺,統(tǒng)一歸長洲要塞管轄。這五座炮臺,尤其是沙路炮臺和魚珠炮臺及長洲炮臺隔江鼎足相望,形成了“五虎擒羊”的態(tài)勢,共同構成了廣州海防的最后一道
大奶崗烽火臺遺址位于化龍鎮(zhèn)莘汀村煙管崗南麓。據(jù)乾隆版《番禺縣志》載:“元末義兵元帥屈仲舒(按:事跡詳見縣志)起兵保障邑里,筑煙臺其上!弊源耍憬袩煿軑。清咸豐四年(1854)五月,番禺紅巾軍首領石樓人陳顯良曾率眾于此祭旗,起義反清,F(xiàn)烽火臺殘址猶存崗頂,坐北向南。此臺南北長6.3米,東西寬6.1米,高2.3米,占地面積38.43平方米。烽火臺立面呈梯形,底部用紅砂巖和花崗巖混合砌筑,臺頂部用青磚砌筑,明顯地看出烽火臺在不同時期有多次重修。臺南面左側開口,以五級樓梯登臨頂部,樓梯口離地面大概1米,原設有木梯,現(xiàn)已損毀。據(jù)區(qū)文物版負責人介紹,該烽火臺遺址對研究太平天國的歷史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2002年9月,以“紅巾軍祭旗起義烽火臺遺
屈氏大宗祠位于番禺化龍鎮(zhèn)莘汀村莘環(huán)路1號,是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愛國詩人屈大均的祖祠。屈氏大宗祠是典型的磚、木、石混合結構建筑,青磚砌成的墻壁以及祠堂內(nèi)眾多圓木做成的廊柱顯得古色古香,地板和墻角都是用巨大的條狀石柱砌成的,歷經(jīng)幾百年的風雨滄桑依然保存完好。2002年7月,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屈氏大宗祠自1813年重修以來,距今已有200多年。坐東南向西北。建筑廣三路,中間為正祠,兩側是青云巷和廊廡,深三進?偯骈34.58米,總進深53.18米,建筑面積1827.26平方米。中路建筑面闊三間,深三進,均為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陶瓦剪邊,青磚墻,花崗巖石腳。中堂面闊三間17.08米、進深三間10.7
煙管崗烽火臺位于化龍鎮(zhèn)細圍、萃汀、沙路三村的交界,海拔120米,俗名為鑊底崗、大奶崗的山崗上。據(jù)乾隆《番禺縣志》載:“元末義兵元帥屈仲舒起兵保障邑里,筑煙臺其上!弊源,便叫煙管崗。咸豐四年(1854年)五月,番禺紅巾軍首領陳顯良曾率眾于此祭旗,起義反清。現(xiàn)烽火臺殘址猶存崗頂。此臺南北長7.7米,東西寬4.5米,高1.50米。臺分三層,底層是水成巖石料砌成,中層和上層是大崗-石、紅砂石疊砌。其中又夾有紅磚塊和青磚塊,為不同時代多次重修的痕跡。
村心二街橫二巷7號古民居位于化龍鎮(zhèn)塘頭村村心二街橫二巷7號,年代為清。始建于清代,為“三間兩廊”式兩層民居,又稱敬義堂。主體建筑為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基礎。正門前檐有山水繪畫和灰塑花鳥圖案裝飾。該民居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清代嶺南民居建筑風格。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村心二街橫二巷7號古民居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后山黃公祠位于番禺區(qū)化龍鎮(zhèn)塘頭村村心大街19號,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村心大街東邊線,北至興隆里巷北邊線,南從門樓建筑外緣外延5米,至泗隆里巷,西從門樓建筑外緣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西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北至興福里巷北邊線,南至村心街二巷南邊線。
煙管崗烽火臺遺址位于番禺區(qū)化龍鎮(zhèn)莘汀村煙管崗崗頂(俗名大奶崗),年代為元-清,類別為古遺址。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烽火臺基礎邊線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
茂德公草堂是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化龍鎮(zhèn)的一個高級私人會所,占地面積近200畝,分為六大主要功能區(qū)域,分別是德居、棠堂、耕讀齋、康廬、集藝軒、躬耕園(提供服務:超五星級小酒店、中國式復古會議室、藝術私房菜等),提倡“現(xiàn)代隱居”會員制經(jīng)營概念,幽居、躬耕、讀書、論道、聚飲、作畫、修身成為隱派主流。雖然都是茅草屋但被稱為廣州郊野最奢華的私家園林會所。漫步于茂德公草堂滿目蔥蘢的園林中,“中國首家耕讀文化體驗園”里傳統(tǒng)耕讀文化元素隨時都細節(jié)呈現(xiàn)躍然眼前,體現(xiàn)著草堂的游樂性與體驗樂趣,讓人頓時玩性大發(fā),野趣盎然。茂德公草堂為中國首家耕讀文化體驗園,以尚德、勤勞、耕稼、仕讀、樂善、磨礪、功成、養(yǎng)心、愛施等中國傳統(tǒng)耕讀文化元素為創(chuàng)意線索,以園林、農(nóng)趣、
劉仲達、劉廷光家族墓位于番禺區(qū)化龍鎮(zhèn)柏堂村四房崗,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墓葬。為3座連體呈“品”字形的家族墓,左右兩側主墓分別為劉仲達夫婦墓、劉廷光夫婦墓,中間連接處為劉氏恭人墓。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墓(華表)邊線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
李宗禮家族墓位于番禺區(qū)化龍鎮(zhèn)山門村六子崗,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墓葬。共有8座墓,分別為李宗禮夫婦墓、李宗禮配室張氏墓、次子李瑞山夫婦墓、季子李瑞林夫婦墓、孫李云峰夫婦墓、李云谷墓、李云谷夫人黃氏墓、李云谷之子李曲照夫婦墓。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從張氏安人墓東邊線外延10米,東北至24米高程等高線,南從黃氏安人墓南邊線外延10米,西從區(qū)氏安人墓西邊線外延10米,北從李瑞山墓北邊線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南至現(xiàn)狀路北邊線,東北至現(xiàn)狀路北邊線,其余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
潘西-族墓位于化龍鎮(zhèn)西山村山門崗東北麓,年代為明。該家族墓地共有12座墓,占地面積約678平方米。按形制可分為兩類:一類保存明代原貌,為灰沙建成的方形墓;另一類為清代用花崗巖重修的交椅墓,歷經(jīng)500余年仍保存較好。對研究番禺地方史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潘西-族墓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群廬位于化龍鎮(zhèn)山門村下街12、14號,年代為20世紀30年代。由左前座、右前座和后座三部分組成,具有民國時期典型的中西結合建筑風格。該廬是大漢奸李輔群在鄉(xiāng)下修建的住所。對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實物。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群廬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番禺適廬位于化龍鎮(zhèn)塘頭村子蔭路1號,年代為中華民國。解放前為當鋪。為兩層磚混結構建筑,具有民國時期當鋪建筑特色,中西合璧,對研究番禺民國時期的商業(yè)活動有較高的價值。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番禺適廬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